奇迹小说

26. 在团队中反思自己的性格(2)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2831

可以说,团队项目合作,是考验一个人领导力、协调力、管理能力以及情绪控制等能力的试验场。团队合作也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出你的长项是什么,最终的弱点在哪儿。我平时是一个十分坚持自己想法的人,但是在这个团队里,我的语言、文化都不占优势,我的自信心也不够强。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中,我作为唯一的老外,感觉自己的气场还是弱了下来。在这场对话里,我开始变得不自信,开始妥协。当我感觉队友都如此坚持她们的看法时,我对自己的看法产生了怀疑。我想,既然大家都这么坚持,那么也许我错了吧。在我的总体自信值处于下风时,我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我说:“那好吧,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的,就按照大家的意思办吧。也许我以前记者当久了,习惯在每一个选题开始之前进行过多的思考,想要以自己想要切入的话题为核心进行引导。也许口述历史的采访方法确实不一样,我同意大家的意见!”

在这个核心问题达到统一之后,我们的拍摄很快就开始了。

拍摄的那天下着小雨,卡罗尔还是现场总指挥。她像一个女将军一样,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给我们每一个人分配着工作。我和小伙伴们费劲地把桌子移到教室的另一头,然后把摄像机架设好。我和萨拉用透明胶带把一块巨大的黑色绒布严密地贴在了采访对象的椅子后方充当背景。为了万无一失,我们除了架设好摄像机,还用价值500元一套的录音设备给整个项目录音,以做音频备份。在教室之外的小桌上,我们放满了甜甜圈和咖啡,以便采访对象太累的时候,走出来可以有吃的和喝的。

我们的采访对象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了我们安排的哥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一间教室。我们的两台摄影机,整天都在不停地运转。而我预料到的问题,从团队合作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发现,我们做的是一个学生作业,而不是一个如同我们的导师所做的口述历史工程。如果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提问,那么一个人的采访时间需要4到5个小时。而我们给每一个人预留的采访时间,只有2个小时。

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整个团队马上意识到我们之前的设计过于理想主义了,我们不可能按照原来设想的那样按照每个人的成长顺序采访,为了赶进度,我们只能跳跃着提问。我们这边还正在采访,另一拨采访对象就已经在路上,陆陆续续地赶来。为了按照计划完成每一场口述,我们推动着一切快速进行,一切都来不及像事先设计的那般精细。我们拼命地录像,希望采访者尽快讲到参加“占领华尔街”的阶段,好让他围绕着“占领华尔街”运动多透露一些信息。就这样疯狂度过了一整天,我们采访了6个人,一共花了12个小时。采访结束时,我们都感觉到时间过得飞快。

终于,当我们攒齐了这12个小时的采访录像以后,彼此开始面面相觑。在一顿疯狂忙碌之后,我们安静了下来,没有一个人知道,该如何在这12个小时喋喋不休的采访当中提炼出一个连贯的主题,并且把每一个人的采访都优雅地穿插在一份20分钟的视频里。我在周日的碰头会上提出的问题此时清晰地凸显了出来。但是到现在,为时已晚,木已成舟,没有人愿意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我们开始了力挽狂澜的工作,在哥大主校区的巴特勒图书馆里,我们的小组成员又聚在了一起。我们讨论接下来如何工作,显得十分茫然。我们默认的领导人卡罗尔此刻再次发挥出了领导力。她又发话了,说:“要不然这样吧,大家每一个人现在观看一遍自己采访的内容,然后把所有的最精彩最有意义的部分提炼出来,放在一个公共文档上,最后我们看看这些精炼的部分都有哪些共性,最后,我们再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编辑。”大家只能点点头,同意了这个做法。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和团队的小组成员,都开始了不眠不休观看自己的采访视频的过程,凡是觉得有意思的内容,我们都会剪辑出来贴到Google Doc在线分享文档上面去。于是,我们的公共文档每天都有勤奋的同伴在更新。很快,文档上的内容就非常多了。然而,这并没有解决“统一主线”的问题,大家分别提炼出来的内容,依然支离破碎。

项目进行的狼狈程度几乎难以想象,我们尝试编辑两个主题之后,都被迫中途停止了,因为实在难以进行内容的连接。还有24小时就到交作业的截止时间了,对于视频主题我们竟然还是一头雾水。对于曾经在媒体一线工作的我来说,眼前发生的一切简直就是灾难,后果不堪设想。更糟糕的是,我们的总指挥卡罗尔似乎也在这个时候放弃了对项目的主导权。当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时,她也陷入了沉默,根本拿不出一个方案。在这个十万火急的时刻,我们等于失去了领军人物。

最后,还是我的好朋友萨拉灵机一动,说:“我昨天想了一晚上,我们采访的这几个人呢,无论是‘占领华尔街’的新闻发言人,是音乐制作人,还是媒体评论人,其实都和媒体介质有一些关系,我们要不然就做这个切入点如何——探讨‘占领华尔街’运动与新媒体介质之间的关系,探讨新媒体怎么影响了一场传统的抗议?”

“哎呀,太好了!”听到这个灵感我马上激动地扬起了拳头,认为这个角度不但新颖而且现实。我知道我们的采访库里有多少这方面的干货,我们的小组成员听了也连连叫好。可以说,萨拉的灵光一现,挽救了我们这个项目。

我们开始连夜在图书馆制作视频,场面一片狼藉。因为只有24小时就要交稿了,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制着作业,但还没有做完就被轰出了巴特勒图书馆,因为视频教室要在5点钟关门。带着所有的东西,电脑、硬盘、书包和水杯,我们又赶到了位于百老汇大街北部的巴纳德女子学院的视频编辑室,一刻不停地编辑着这个作业。每一个人都熬红了眼。

就在我们拼命地找着视频资料,疯狂地进行拼接时,萨拉走过来坐在了我的身边,叹了一口气,说:“海涛,现在我们才觉得你是对的。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应该按照你当初提醒的那样,把主题想好再进行采访。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会打一场有准备的仗,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我看着萨拉蓬乱的头发,苦笑了一下,说:“嗨!现在就别说这个了,我们还是赶紧加班吧!”

最终,在第二天上午9点,我们提交了整个项目,并且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可。如同灾难片《完美风暴》的一段时光,终于得以平安度过。

在整个项目结束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在我心头萦绕不去的一个问题是:“我曾经是那么喜欢做主的一个人,为什么当初不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做一个口述历史的大项目,确实不应该提前设计主题,但是对于一个这样的视频作业来说,不提前设计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我明明已经看到了项目的前景,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意见,说服大家,反而最后选择了跟随众人?”

团队项目就像一面雪亮的镜子,照亮了我的弱点,也让我反思我的性格。我平时就是一个不喜欢说“不”甚至羞于说“不”的人。我有想法,也喜欢独自做一件事情,但是我做不到棱角突出据理力争。在外界出现阻力的时候,我也喜欢收起自己的棱角,尽量不伤和气。

这是我得到的特别深刻的教训,这个故事常常在我后来需要做决策的时候跳出来。它告诉我怎么进行流程管理,怎么说服他人,怎么锻炼自己的领导力,怎么提升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自我训练的课题。有时候,人们就是在一件事情中看到了自己的弱点,才有了提升自我的意识,然后通过训练造就出全面有效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