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28. 对世界的认知逐渐清晰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2914

不经意间,我发现,有信号了,我与世界互通互联。

拥有不同政治观点的同学,

在公开的空间激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所有的讨论,都在阳光之下。

口述历史的课堂,可以说让我如同登陆了一个奇异的星球,然而课堂以外的丰富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天都有无数的精彩活剧在争先恐后地上演着。各种社团的小海报,掐算着对人们最有吸引力的时间,被精准地张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每一张小海报背后,都是一片广阔天地,每段时间关注一个新的角度,对世界很多问题的困惑,也会渐渐拨云见日。比如我对巴以问题的认识,就是在哥大校园里逐渐清晰的。

哥大校园和许多美国大学相比,真是小得可怜。唯一的一块相对较大的地方,就是巴特勒图书馆与学校行政楼两座宏伟大楼相互对望之间的空间,这片空间被一条主街所分隔,让主校区分成了两大区域。靠近巴特勒图书馆的一侧是大片的绿色草坪;靠近行政大楼的那一侧,有着一大片台阶。每当阳光灿烂,学校的这两片空地,都会随地坐满晒太阳的三三两两的学生。一些人在草坪上玩飞盘,一些人趴在草地上看书,一些人坐在台阶上聊天,一些人在长椅上捧着用透明塑料盒盛着的蔬菜沙拉,慵懒地吃着。一时间,学校的人气旺盛,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当然,还是学校举办各种活动的时候,人气最旺。

校园里每年举办一次有关巴以问题的公开讨论。可以说,这让我大开眼界。支持以色列和支持巴勒斯坦的同学们,各自占据了两大空地中的一块,双方隔空对阵,各自用海报和传单来传递自己的政治观点,各种图表文字比比皆是。

我走到靠近支持以色列一方的草坪区域,马上就有同学走过来对我阐述她的政治观点。一个金发女孩对我笑着,一点也不怯场,她说:“同学你好,我可以花几分钟和你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并且解释一下我们在背板上列出的数据吗?”我点点头:“当然了,我正想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儿。”

女孩马上走到一块贴满了柱状图的海报旁边,熟练地说:“众所周知,以色列因为长期受到巴勒斯坦的恐怖袭击,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建立了一道墙,巴勒斯坦一方称这道墙是隔离墙。其实,以色列人民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才是这道安全墙建立的主要原因。从这里的数字你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1年这11年间,以色列人死于恐怖袭击的数量。2002年是最糟糕的一年,死了452人。但是从2002年隔离墙建立开始,这个数字逐渐下降了。从2002年到2011年,死亡人数大幅下降。你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到,巴勒斯坦的GDP2008年以来的增长。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受到人权保障。很多外界的传说,比如以色列排挤巴勒斯坦人是不真实的。”

正当我饶有兴趣地听着女孩的演讲时,学校主街道对面的巴勒斯坦一方,树立了一面硕大的海报墙。墙上的几个大写单词写着:以色列、隔离、墙,黑色的字母在蓝天的映衬之下清晰可见。支持巴勒斯坦阵营的一方已经开始和支持以色列阵营一方隔空对峙,摇旗呐喊了。远远地从海报墙上就可以感受到,支持巴勒斯坦的朋友也准备充足,毫不示弱。

我走到了学校主街道的另一头,和另一派观点的同学进行了交流。他们同样对我侃侃而谈。他们把以色列的行为定义为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完全的镇压行为。他们对隔离墙的描述是——以色列用一道墙制造了一个镇压性质的军事体制,实行毫无疑问的种族隔离。

美国官方在巴以问题上一直支持“两国解决方案”。但是美国社会从政治外交大的图景来说,自然而然地弥漫着一种亲以色列的氛围,我甚至听说,在号称学术自由的美国大学里,公然批评以色列是一件自毁前程的事情。

在官方亲以态度十分明确的氛围之下,哥大校园允许人们对“巴以问题”自由表态,拥有不同政治观点的同学,在公开的空间激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所有的讨论,都在阳光之下。

除了在大型的活动中关注巴以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其实是美国社会和美国校园长期关注的地缘政治问题。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要说一两个篇章不能说清楚,可能一两本介绍性图书甚至学术专著都很难全面阐述。在学校里,两派在校园中发出海报,在他们举办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在中国校园里从未看到过的、激烈的争执场面。

支持巴勒斯坦一派的同学,在校园贴满海报,来描述以色列如何对巴勒斯坦人进行镇压。比如,一幅海报的标题就是——“15分钟能做什么?”在一幅黑白的照片中,一个悲苦男人的形象出现在右边,而海报左边呈现的是大量被拆毁的房屋。

在这张海报上,一些文字解释了这个标题和相应的配图。它说:

15分钟能做什么?这是每个巴勒斯坦的家庭在他们的房子被以色列军队强拆之前,平均拥有的收拾东西的时间。

在这行较大的字体下,还有几行比较小的字体进一步解释了这一幅图:

在西岸地区,巴勒斯坦人是不能从以色列官方得到建房许可的,因此数以千计的巴勒斯坦家庭被迫在没有住房许可的情况下建造自己的住房。或者他们干脆就居无定所。

以色列已经拆除了成千上万所巴勒斯坦人在西岸的住房,让数以千计的孩子流落街头。强拆是以色列官方一种独裁式惩罚手段,也是驱逐巴勒斯坦人离开这片土地的措施。推土机毁坏了巴勒斯坦人的家园,强化了以色列的占领。请帮助我们呼吁停止这一切。

初次看到这张海报,人们肯定会为以色列的镇压和血腥行为感到愤怒或者头皮发麻,但是校园活动参加多了,你就知道这只代表巴勒斯坦支持者的立场。在更多的以巴以问题为主题的论坛上,两派会掀起针锋相对的争论,最后现场的气氛会变得不愉快甚至充满了真实的仇恨。我有机会目睹了现场人们表现出来的仇恨态度,感受到了在国际语境下,巴以问题难以厘清的痛楚和复杂。

有一次,我在巴纳德女子学院参加了一个有关以色列的论坛,主办方在讲座上播放了以色列军人用推土机推倒巴勒斯坦人房子的视频,视频把巴勒斯坦人描述成毋庸置疑的弱者,以色列军人则是野蛮和没有人性的代名词。没有想到,这个视频一下子就引发了现场浓浓的火药味。支持以色列一方的人们开始纷纷发言,论坛现场几乎吵了起来。一些同学站起来在教室的后排愤怒地大声疾呼:“要知道以色列推倒那些人的房子,是因为巴勒斯坦人用炸弹袭击以色列。”

更有人迫不及待地说:“犹太人回家没错。最初建国的那些土地是买来的,是阿拉伯人卖给犹太人的,再加上犹太人祖居的土地。以色列建国后他们反悔并打了第一枪。打不过才想起要国际社会支持。有很多纪录片说得更细致,你们可以找出来看看。”

现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让气氛充满火药味。在双方激烈的争吵当中,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美国人对于巴以问题的不同看法,也明白了巴以问题绝对不是一个“两国解决方案”就能轻轻松松解决的问题,它牵扯了太多的伤痛。中东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有历史、宗教、政治等各种因素,拋开一个单独方面看其他,都是以偏概全的。

在哥大期间,我印象中只有一个气氛比较平静的有关巴以问题的演讲。那一次,来演讲的人是以色列驻纽约的时任总领事艾杜·阿哈罗尼。在讲台上,总领事用外交官的语言,铿锵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2008年,乔治·布什总统提出以色列提供资源,巴勒斯坦停止自杀式炸弹袭击的方案,让双方讲和。这个过程是成功的,但是结果以失败告终。第二,加沙地区是以色列拱手相送给巴勒斯坦的土地,结果巴勒斯坦让恐怖笼罩了这片土地。第三,中东最严重的问题其实是伊朗,全世界应联合应对这个真正的“问题国家”。

这个活动,竟然是两年间我参加过的唯一一个进门之前需要安检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