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29. 铲除根植在身体里的偏见(2)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1558

一个金发碧眼的年轻男孩说:“既然大家都想在最后发言,那我先抛砖引玉。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问题是,整个影片如同尤努斯教授的形象宣传片——它根本不客观。事实上,很多人经过调查之后,都说尤努斯的小额贷款其实让人们变得更贫穷了。这些小额贷款的利率较高,简直是在吸食穷人的血。官方的宣传总是说,穷人的还款率超过95。但有没有人认清这个事实,穷人无法还款后被没收财产的概率是多少?”

他旁边的一个女孩不住地点头,并接过了话题:“不可否认,这部影片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们拍摄了孟加拉国的贫穷状况,追拍了几个不错的案例,故事讲得也很感人。但是,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格莱珉银行的有些项目利率过高,让这家银行有了商业银行倾向!这正是尤努斯遭遇的困境。他后来因为到了退休年龄,被罢免了。”

因为我不是学金融专业的,所以我对尤努斯和小额贷款的认识多停留在宣传的层面,和许多听说过《穷人的银行家》以及尤努斯的人一样,我被一种媒体所渲染的英雄主义情结所感染。或者说,我被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所左右了,而且不自觉地受到了宣传的洗脑。一旦开始深入了解这些问题,诸多真相慢慢浮出水面,我被世界的复杂性所惊醒。

这些素未谋面的同学的讨论,让我对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尤努斯警觉起来。我在现场抓起电脑,开始以做一篇论文的姿态查询有关这位银行家的真相。当然,我马上发现,真实的世界不总像媒体渲染的那样美好。

简单一查,这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困境就凸显出来了。2007年之后,尤努斯已屡次面临困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治。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称尤努斯给贫困人群的贷款利率有的高达20,指责小额贷款是“从穷人身上吸血”。

2010年10月,《华尔街日报》一篇关于印度安德拉邦小额贷款客户自杀的报道引发了印度的小额贷款危机,大量客户拒绝还款,这一事件成为全球小额贷款行业都关注的焦点事件。

2010年,丹麦人汤姆·海内曼的纪录片《深陷小额债务》更是把矛头直指尤努斯及其所开创的小额贷款事业。一篇中文文章还援引了海内曼的说法——“在孟加拉国北部穷困的山村,我没有看到人们因为获得小额贷款而摆脱贫穷,哪怕一点点。与之相反,我看到很多人为了定期归还每周的分期贷款,不得不变卖房子、首饰、锅碗瓢盆甚至铁皮做的屋顶。而获利的不仅仅是NGO和银行,还包括那些在当地死灰复燃的高利贷主。

“那些借贷的穷人告诉我关于被债主侮辱、恫吓、胁迫等境遇,从他们那里听到的事实真相,与那些小额贷款网站上的笑容广告,和其宣扬的‘救苦救难’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印度和墨西哥,许许多多人因为还不起巨额利息的贷款,失去了一切,更有甚者,有的竟然喝农药或者自焚以求逃离痛苦。”

最后,汤姆·海内曼在片中得出结论:小额贷款并不能消除贫困。

同学们激烈的讨论让我陡然对小额贷款和银行家尤努斯有了新的认识。我并不想掩饰我在这件事情上的无知,因为我坚信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对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话题都有全面的了解。这件事情对于我,有棒喝点醒的作用。这并不是有关某件事情、某个学术观点的单纯问题。这件事情的真正意义在于,我发现这和我在美国教育体系当中的很多学习体验相似,很多时候我对事物抱有一种固定的想法,但是倾听更多真相后如梦初醒。在美国校园的多元氛围中,我们有很多机会倾听不同的观点,有机会铲除那些根植在身体里的偏见,防止被单方面灌输一种观点。这些经验让我逐渐相信,信息对称、自由表达,是改变固定思维模式的一个基本因素。

我意识到,由于以前习惯了被灌输某种标准答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在思维上也变得懒惰。我甚至不知道,我已经如此习惯于接受别人对我的灌输。然而,在美国,通过体验各种脑力激荡,一种新的模式已经开始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逐渐被激发了出来。当有人提出来一个观点时,我的思维总是条件反射般地弹跳了起来,一个问号随即出现在了脑海——“事实真相,真的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