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33. 透过窗口,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4)

书名:三十不设限本章字数:2501

在美国华人朋友中,李云渲是我最早认识的一位,她40多岁,圆脸,说起话来语速极快,可以说十分流利的英文。和中国朋友聚会时,她的普通话会如同小机关枪一样冒出来,源源不断。她是四川人,一些故事讲到激动处,抑扬顿挫的四川话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紧接着就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虽然李云渲在美国的经历波澜起伏,但是这种笑声仿佛化解了她在讲述中所有悲催的、如同炼狱般的经历。我经常配合着她灵动的表情和女版郭德纲式的幽默,听到纽约真实的一面。

李云渲在纽约开了两家中餐馆,我从李云渲那里知道,纽约餐馆的抽检制度是多么严格。如果不是亲耳听到她的口述,我以为世界上的餐馆抽检员都是人浮于事。

抽检员第一次来餐馆抽检时,我都傻了。做个餐馆检查至于像福尔摩斯探案那样吗?那个抽检员,我还是认识的,刚开始我们如沐春风地打招呼、叙旧、拉家常,但是一到检查的时候,他完全六亲不认,连一只虫子都不肯放过。他拿手电筒照出了几只在黑暗中爬行的虫子,还在我们放锅炉的泥地里捅出了一个虫子窝。可想而知,这次检查根本没有通过。一张写着“歇业”的大纸“啪”的一声给我贴到门上。我的店,分秒之间,就这样被迫停业了。我急了,感恩节快到了,那正是餐馆的旺季啊,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停业呢?

第二天,我就跑到卫生局报备第二次检查,还领到了一份“作业”——写一篇如何防治害虫的论文。这对我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我要去专门的网站学习,研究每种害虫的习性和生活习惯,研究生物学有关词汇的英文说法。然后还要提出具体的措施,陈述我们将用什么方法来防止餐馆内出现害虫,以及详细地落实到人的计划。后来,我们请了专业的杀虫公司进驻了小小的餐馆,员工把所有的门窗都关紧,然后放置一种“炸弹”,这种“炸弹”能放出气体,把各种小虫给“炸”出来。

我以为我这么努力,复检肯定能过,但是卫生复检和初检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检查。复检是FBI级别的,检查员每到一处都如同龙卷风卷过,灶台抽出来,桌子掀掉,用螺丝刀卸掉了桌腿,用手电筒向桌腿内照射。结果在桌腿内,他们还是发现了一只小虫。

两次抽检都没有过,我的餐馆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只有一次机会了,最后一次复检再不过,我的餐馆就要彻底关门了,员工也要失业。这个时候,我冷静了下来。我开始反思,虽然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我的内心是不是还总希望餐馆能在感恩节期间开业呢?现在,出现了这么严重的情况,我不能再这么想了,而是要真正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为每天的治理做出计划。我们把整个餐馆进行了分区,每一寸的空间都要照顾到!我和搭档写下了200多个需要注意的项目,再把这200个项目细分到天来完成。我意识到美国对食品卫生的要求不是严格,而是苛求。而我也不能再有任何侥幸心理了。这是我在认识上的飞跃!

接下来整整15天的时间里,整个餐馆都在进行卫生自检。员工们把所有的桌腿卸下来用手电筒照射,认真清理所有的缝隙,再把所有墙面的缝隙填充起来。灶台呢,我们用高温气枪长时间喷射,任何可以拆卸的部分都拿下来重新拆洗。我的感觉就像把店重新装修一遍似的!整个店基本上是返老还童!我到最后一天还跳上了自己的车,开到新泽西买了一把高压水枪,把炉灶后面仅有的一点油脂冲掉了。到了凌晨三点,店员哀求我,让我休息一下,我说,你见过第二天上刑场的人前一天还休息的吗?

我后来又在网上进一步查询了纽约餐馆管理制度。原来,每年纽约卫生局都要对纽约的2. 4万家餐馆进行突击到访检查,与餐馆有关的五项指标都将受到严格的监控,其中包括食品处理、食品温度、个人卫生、设施和设备养护、害虫控制措施,每违反一项规定都要扣掉一定的分数。如果没有好好消毒橱柜,算是一般性违规,要扣掉2分。如果没有妥善清洗就供应像沙拉这样的生鲜食物,是重大违规,最低要扣5分。如果没有将食物保存在正确的温度条件下,就算是危害公共健康了,要扣掉7分。一旦扣到一定分数,餐馆就要停业检查,复检三次不过,餐馆的命运就危在旦夕。

虽然李云渲的餐馆通过了这次生死攸关的检查,但她本人对于纽约餐馆食品卫生要求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她后来对我说:“我刚开始习惯性地想,是不是我得罪了什么人?后来又想到,这里是美国,我那种想法是很可笑的。我终于意识到,契约精神和遵守规则是美国社会的精髓。对于规则,我们唯一的方式就是遵守它,而不是想什么点子去规避它。”

我环顾了一下这家温馨的、位于布鲁克林八大道的小火锅店,想象不到它曾经经历过如此大的风波。每一次我参观朋友餐馆的后厨,都会发现工作人员在处理食材时自觉戴着手套。李云渲解释说:“与其每天提心吊胆地过着提防着卫生检查员突袭进行卫生抽检的日子,还不如踏踏实实按照规定做事,这样放心啊。”真正好的管理,来源于奖惩分明,而且所有的规定都得到真正的执行,绝对不会是装饰品和摆设。

每一次在李云渲的餐馆里吃“霸王餐”,她都会带给我一个有关餐馆管理的新角度。有一次,她还兴致勃勃地给我展示了在地下室的废油处理装置,告诉我纽约市政府在餐馆装修阶段就已经把废油的管理纳入了体系。不但厨房的废旧用油由政府指定的公司每周回收,而且每一个餐馆在装修时还必须向卫生局报备自己的厨房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必须包含一个油脂分离系统。这些措施保证了纽约市的餐馆不可能使用地沟油。

在纽约,我和很多经历丰富的华人有了深度的交往。兰兰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我她在美国离婚后再婚的过程,她是如何在婚恋网站遇到了现在的美国丈夫老麦,如何在跨国婚姻里养育两个优秀女儿。我经常在兰兰的家里度过大大小小的美国节日,通过和她两个可爱的女儿露茜和艾薇耳鬓厮磨的相处,逐渐感受到美国中学教育的很多特别之处。

这些温暖的交往,有时候让我对纽约产生了如家一般的感觉。我的心中逐渐对于纽约有了不同的感受,我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心中的那种感觉:

对一个城市的感觉有时无须赘述,只要问飞机触地后扑向你心里的第一秒的感觉。对于纽约,每一次飞机落地,我是重回故土还是拥抱新奇,在这个时刻已悬念毫无。有损友可以发短信,有可以直接扑向的餐馆去吃霸王餐,有可以随便去霸占一张床的家庭,有长期居住过的建筑物,有街上熟悉的味道。那种升腾的感觉充斥着我的内心,那一刻我已经知道,对于这个城市,我已经不仅仅是个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