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殿试
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创举,正是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给了下层人民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给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一个寒窗苦读的理由,使得社会能够持续地以一种较为活跃的状态前进。科举考试选拔出博学多才的文臣以及骁勇善战的武将。经过层层选拔,冲到最终的精英会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地点在皇宫内院,那么,具体是在什么地方呢?
自隋代创设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的强化和完善,科举考试已形成完备的考试规制,并分为文举和武举两种。
最早的科举考试只设文科,完备形态下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及殿试四级。童生试相当于入学考试,三年举行两次,由各省承办,通过考试的人获得生员资格,称为“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人可以参加乡试,乡试由各省承办,每三年举行一次,当年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通过考试的人称为“举人”,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承办,每三年一次,当年春季开考,故又称“春闱”。参加考试的除各省举人外,在国子监学习的监生也可参加。考试录取前三百名,称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取得“贡士”资格的人可以参加殿试,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通过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也称“鼎元”“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甲三名很快会被授予官职。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的第一名称为“传胪”,二甲、三甲安排在翰林院,一般学习三年后再授予官职。
文举殿试地点先是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改在太和殿丹墀前举行,雍正元年始改在太和殿内。乾隆五十四年下谕,殿试在保和殿举行,但“传胪”仍在太和殿,以后就再也没有变更过。
殿试因由皇帝亲自主持,故只设读卷官。殿试前一日,由礼部开列大学士及由进士出身的尚书、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衔名奏给皇帝,由皇帝选定大学士二人、部院大臣六人充任读卷官。读卷官受命后,齐集文华殿,密拟试题,当即送给皇帝审定。待皇帝钦定后,读卷官同赴内阁,由监试御史临场监视,内阁中书用黄纸书写试题,当夜在内阁大堂让工匠刊刻印刷。印刷时,护军统领带领护军校封闭内外门,进行严密稽查,直到第二天早晨印刷完毕才解除戒严。同时,殿试的会场——保和殿也要进行周密的准备工作,由鸿胪寺官设置黄案二处,一在殿内东边,一在殿外丹陛上正中。光禄寺官员在殿内排放试桌,编号定位,贴好应试者名签。殿试当天,应试者都朝服冠靴在丹陛前排立,王公大臣也齐集丹陛之上。待皇帝亲临后,由大学士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试卷交给礼部官员,放到丹陛黄案上。应试者及王公大臣齐向皇帝行礼后,礼部开始发卷。应试者跪受后,按号入座开始答卷。在答卷期间,由王公大臣及御史四人监考,护军统领稽查中左、中右二门,侍卫、护军巡逻,以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考试结束后,由专门收卷官员将试卷密封,运至文华殿,读卷官开始阅卷。根据答卷的质量,画上五等标识,最后每个读卷官都将所有的试卷轮阅后,由首席读卷官进行综合评议,拟定名次。在阅卷期间,收卷、阅卷官员一直住在文华殿内,文华门闭门上锁,钥匙交给景运门护军统领,并派护军监视,不许他们与外界接触,以防止内外潜通消息。经过反复阅定以后,读卷官将拟定的前十名试卷进呈给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后,拆开试卷前写有姓名、履历、家世的弥封,在卷面上用朱笔填写一甲三名次序,再书二甲七名,同时读卷官向皇帝引见前十名的考生。此后读卷官回到内阁拆开弥封,按阅卷时拟定的次序由内阁中书十二人用满、汉文填写大、小金榜。小金榜进呈皇帝御览,大金榜钤盖皇帝之宝后,于公布之日在长安左门外张挂。次日,太和殿将举行隆重的宣布殿试名次的典礼。典礼上,皇帝在太和殿升座,大臣及新科进士一起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礼部尚书恭捧大金榜放在彩亭内,送至东长安门外张挂,皇帝还宫。此后经过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整个殿试才算基本结束。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清廷举行了最后一次殿试,共取进士一百五十名,此后,殿试就再也没有举行过。
武科自唐代创立以来就盛行不衰。唐玄宗开元年间,武科考试内容分步射、马射、马枪三项。元代废除武科考试,到明代又复兴。明武宗正德年间,规定武科考试分为三场,考马上箭、步下箭和策论。清代承袭前代武科考试制度,有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科。
清代武童试根据籍贯分两种形式进行:京师地区的考生分春、秋两季,由兵部考试,每季录取五十名;直隶及其他各省的考生由当地的学政考试,录取多少没有定额。考试分为外场和内场:外场考试内容为马射、步射及弓、刀、石三项;内场考试为策论,后改为默写《武经》。内、外场考试都通过者,即获得武乡试的考试资格。武乡试即中武举,京师地区的考生在兵部乡试,直隶各府在保定府乡试,其他省在本省布政司乡试,获得在京师举行的武会试的考试资格。武会试由兵部主持,考试内容与武乡试相同。武会试通过者,就获得了武科考试的最高级别武殿试的资格。武殿试由兵部主持,每年十月举行,先考内场策论,后考外场。考试理论上由皇帝主持,实际上都是皇帝委任大臣代为主持。外场考试内容不变,但考试的难度及合格标准提高了。考试后由兵部整理成绩,交由皇帝亲点甲第。第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武进士及第”,立即授予官职。一般情况下,状元授参将,榜眼授游击,探花授都司。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授守备。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授署守备。光绪二十七年,废除此制度。
武殿试在中和殿考试内场,即策文。策文的前一日,试卷由内阁刊刻,兵部奏请钦派护军统领一员,带领护军校等,在内阁前后门外严密缉查,以防泄露。外场骑射在紫光阁考试。外场考试当天,兵部就将殿试的内容、参加人员名单的黄册陈设于紫光阁,皇帝驾临亲自阅览。然后考马射和步射。考试前,皇帝先令皇子和侍卫骑射,以此作为国家重视骑射的程式,后再令考生骑射。次日,在箭亭考技勇,即开弓、舞刀和举石三项。考试全部结束后,兵部将通过考试的武举写成名笺,进呈皇帝御览,并引见恭候,接着皇帝钦定甲第。武进士“传胪”在太和殿举行盛大的御殿典礼及胪唱行礼,宣告名次完毕,由举榜官员捧着黄榜直奔长安左门张挂,晓示京城百姓。第二天,皇帝在兵部赐武宴,赏赐武状元甲胄、撒袋、鞋带、靴袜等,并赐诸进士银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