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宫妃殉葬

书名:这个故宫很有趣儿本章字数:1742

人们可以有很多理由,为了另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无论是否出于本人的意愿,这都是一件伤感的事情,心甘情愿不过是在残忍中注入了一丝温暖。如果是被迫殉葬,那么,就只会留下绝望无助的泣血悲歌。皇帝去世了,但贪婪之心不会停止,他们希望情分能够延续,希望自己不会寂寞,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体会到做皇帝的威严。总之,他们就是希望有人可以跟随自己而去。如此一来,后妃们的命运就难以预测了。在皇帝生前,她们已经受尽了伴君如伴虎的折磨,难道皇帝死后,仍然要和她们纠缠不清吗?

殉葬是古代的一种丧葬风俗,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据考证,殉葬制度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此后,历朝皆有殉葬的习俗。

《墨子·节葬》中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秦时,人殉盛行。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下诏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据此诏令,没有生过孩子的后宫嫔妃一律殉葬,死者众多。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还说:“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为了防止建陵的工匠泄露墓中的机密,胡亥便将他们全部处死。因此,为秦始皇殉葬的人不计其数。此后,历朝历代或多或少都有殉葬的习俗。

明代是宫妃活人殉葬的一个高潮。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死后,朱元璋就命两名王妃殉葬,以陪伴自己躺在地下的儿子。由此,明代开始了残酷的活人殉葬。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遵遗诏,依古制,凡没有生育过的后宫嫔妃,皆令殉葬。据记载,此次共陪葬及殉葬四十位嫔妃,除了两个死在太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三十八人都是殉葬而死。明成祖朱棣死后,也令活人生殉,但在人数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明会典》的十六人,一种是朝鲜《李朝实录》的三十余人,其中包括朝鲜选送来的宫女。明仁宗朱高炽死后,有五个妃子殉葬,分别为贵妃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顺妃谭氏和充妃黄氏。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殉葬的人数一说为七人,一说为八人,但从《明史·后妃传一》最后的加谥名单来看,又可能是十人。明代宗朱祁钰死后的殉葬人数,史书上仅记载“诸妃嫔唐氏等”,具体人数不明。明初五代皇帝殉葬嫔妃的总数在一百人左右。

殉葬的宫妃名单由嗣位的皇帝和大臣决定,地位较高或有子女的妃嫔殉葬的不多。有些宫妃出于某种身后的考虑而自愿殉葬,但这种情况很少,大多数人都是被强制殉葬的。从文献记载来看,明代宫妃集体殉葬时的场面十分凄惨,一般采用自缢或绝食等方法。在从殉之前,嗣皇帝要在宫中设宴为其送行,宴后,在预先准备好的地方设一小木床,在上面的房梁上挂一绳索,从殉的宫妃站到木床上,将头用绳套住,宦官再把木床撤走。此外,据说还有灌水银的殉葬方法,具体做法是命令侍臣和太监给那些陪葬的宫女、妃嫔的茶杯中下“安眠药”,等到她们一睡着,那些太监就开始往她们体内注入水银,这样陪葬的人就一“睡”不起了,以保证陪葬的宫女、妃嫔容颜不变。宫妃们都是哭着离开人世的,每到那时,都“哭声震殿阁”,让人不禁感慨她们悲惨的命运。

从殉宫妃死后,按照她们生前的不同身份,发给不同质料的棺木装殓,然后按顺序埋入所殉的皇陵中。同时为表彰其节行,嗣皇帝还要为其追赠谥号。

明代的殉葬持续了五代,明英宗时废除了宫妃殉葬制,但是,宫妃们虽不必殉葬了,但宫女、太监们仍然不能免遭厄运。

清入关以前,实行人殉还比较普遍,历史也比较长。刚开始殉葬的主要是妻子,后来妻子不愿殉葬,便由妾代替。清皇室也秉承了这样的传统,在入关前及入关初期,都有鼓励妻妾或男性仆人殉葬的现象。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有大妃乌拉纳喇氏,庶妃阿吉根、代因扎殉葬;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妃子章京敦达里、安达里殉葬;清世祖福临死后,妃子楝鄂氏、侍卫傅达里从殉;睿亲王多尔衮死后,侍女吴尔库尼从殉。满族早期的从殉人都是皇帝生前决定好的。殉死时,从殉人先穿戴整齐坐在炕上,然后用弓箭射死。后来不再使用这种杀殉方式,改为用绳绞缢。

康熙时,礼部给事中朱裴上疏,请求停止活人殉葬制度,得到皇帝的批准,清廷遂于康熙十二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束了这一残酷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