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土葬与火葬

书名:这个故宫很有趣儿本章字数:1045

由于民族、地区的不同,我国存在着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或火葬。由于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影响,几乎每种葬俗都带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色彩。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分属于不同的民族,遵从着不同的文化理念。汉人遵循土葬的葬俗,清代满族皇帝是否也要入乡随俗,实行土葬呢?

中国的葬俗有火葬、天葬、水葬、土葬等方式,其中土葬的历史较为悠久,对百姓民俗观念的形成影响深远。土葬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到了秦汉,统治者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由,禁民火葬,土葬遂成为汉民族的通用葬式,并世代沿袭。汉族传统文化认为,死者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礼记》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太平御览》中说:“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礼运》也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由此,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寄托了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

明代的皇帝死后,必然实行土葬。但清朝发源于关外的女真族,沿用满族的旧礼,人死之后要火化。对此,雍正曾说:“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卫,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由此可见,火葬的制度与满族当时居无定所的社会生活相适应。

清代共有三位皇帝实行火葬,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和清世祖福临。其制度基本为先停丧在宫内,等陵墓修好后,再移灵至陵区建筑中安放,一年之后再火化葬入地宫。

与王公大臣的葬礼相比,皇帝的火化仪式相当隆重。以皇太极的葬礼为例,皇太极于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猝死于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当天日落之后,皇太极的尸体装棺,停放在故宫崇政殿内,九月二十一日移至沈阳城北的昭陵存放。一年后的顺治元年八月九日,顺治帝率亲王以下、佐领以上,固伦公主、和硕妃以下,奉国将军、淑人、都统、尚书、命妇以上臣民齐集昭陵,读文致祭,行大礼后将皇太极尸体焚化。八月十一日,中宫太后率众妃及公主到焚化处将骨灰装殓在金宫内,放到预先设置的御案上,跪献三爵,行三叩头礼举哀。之后由内大臣、辅国将军等捧金宫安放在地宫内,陈设祭物,整个火葬仪式才算结束。

到了康熙朝,由于满汉民族的不断融合,满族深受汉族习俗的影响,因此,其丧葬习俗也随之逐渐改变。康熙帝驾崩后,其子雍正帝决定采用汉族的下葬方式为康熙帝举行葬礼,同时下诏,规定以后皇帝均采用土葬而不再火化。到乾隆朝,规定无论皇族还是平民,死后一概不许火化,倘有犯者,按律治罪。至此,火葬制度才被彻底废除,土葬成为清朝的法定丧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