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紫禁城
紫禁城是皇帝及其后宫家眷居住的地方,是禁忌之地。普通人家的内宅后院都是不能轻易进出的,更何况皇宫大内呢!可是,皇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而皇帝又无时无刻不身系着家国天下,需要随时与大臣沟通,处理国家大事。这样,对大臣来说,进出紫禁城的时机就难以把握,既不能触犯皇家禁忌,又不能耽误国事,难道就只能被动地等待皇帝的召见吗?
在明、清两朝,紫禁城作为全国的统治中心及帝后的起居之所,必须确保安全,因此,紫禁城不仅有阵容庞大的警卫部队,宫禁制度也非常多,要求极为严格。
紫禁城的警卫值班制度当时叫“宿卫制度”,是紫禁城一项重要的安保措施。按照规定,宫廷内外哪些地方需要值班、需要多少人、如何分值、由谁负责等,都要遵循严格的制度。乾清门是前殿与后宫的分界点,且皇帝临朝的乾清宫、起居的养心殿近在咫尺。乾清门与其左边的景运门以及与景运门遥相呼应,紧靠军机处的隆宗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都是重点值守的地方,均设有专司警卫任务的值班大臣、司钥长、主事、护军校等值班人员。此外,在紫禁城内,各宫、各门、各库、各隅、城门内的蹬道、城门口的栅栏等处,都有数量不等的护军把守,可以说紫禁城的守卫密不透风。
这样严密的防卫,不仅保证了皇帝及其后宫家眷的人身安全,同时也起到了使人望而却步的效果。大臣们上朝、下朝都要经过宫门,很容易被闲杂人等混入,因此,宫门警卫尤为重要。
明、清两代对宫廷门卫、警卫、稽查等均制定了严格、完备的规章制度。紫禁城的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和神武门四门,每天黎明时开启,由侍卫严格防卫。晚上按时关闭,并且由该门的护军参领负责上锁,然后将钥匙统一交到宫中值宿的司钥长手中,再由司钥长率领护军依次验看扃,然后司钥长还要将钥匙复查一番,检查完后统一装进匣子里再加锁藏好。第二天天亮时,各门护军校向司钥长领取钥匙,开启大门。
如此严格的规定,就是要树立皇权的绝对权威。明代的宫禁就起到了“紫禁城内,非特召官员,不能轻至,即使大臣亦只在外听宣,不敢无事而入”的效果。正因为如此,紫禁城内外形成了绝对的隔离,使得下情不能上达天听,纲纪堕坏。清代时,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改革了宫禁制度,皇帝可随时召见大小官员,即便是外省臣工,也可进入宫门递折候宣。此后,大臣们可以奉诏出入紫禁城,但仍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范。例如,出入宫门要出具花名牌进行登记,以备日后查询;进入宫门前要下马、下轿;各级官员按级别带一定数额的随行人员等。
白天,即使规矩再多、再严,至少是能够出入宫门的。可是到了晚上,宫门全都锁了,任何人都不能出入,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只能等到天亮后再解决。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统治者规定了合符制,即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持符者可凭借此符出入宫门。
据清史记载,合符为铜质,但现存实物中也有木质的,呈椭圆形,外涂金色,分阴阳两扇,每扇里侧分别铸有阳文和阴文“圣旨”二字,阴阳合一,天衣无缝;每扇外侧铸有龙纹及各门的名称、铸造年代。平时,阴文合符由负责把守城门的官员掌管,阳文合符藏于大内。一旦遇到紧急军务或是公务,需要在夜间奉旨出行的,出行人必须从大内取出阳文合符,到了宫门口,该门护军参领取出阴文校对,确认无误后,予以放行,并于次日上奏皇帝。无论是否宣称奉旨出行,都要以合符为准,拿不出合符,任何人不能出行。如果皇帝离京巡幸,阳文合符则交给留京办事大臣轮流看管,等到皇帝回宫以后,再移回大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