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取暖设备

书名:这个故宫很有趣儿本章字数:1388

北京的夏天酷暑难耐,冬天也同样漫长。北京的冬天干燥、寒冷,紫禁城宏大的建筑群在凛冽的寒风中会更加冰冷。紫禁城里的金枝玉叶恐怕很难适应冬季的寒流侵袭,因此,基本的取暖设施非常必要。那么,皇宫里有哪些取暖设备呢?

北京的夏天是炎炎烈日,而冬季又是寒冷且漫长。最冷的时候,气温可以达到-20℃左右,可谓是滴水成冰。而紫禁城坐北朝南的宫殿不仅有利于采光,同时也利于保暖。此外,厚实的墙壁和高大的屋顶也使得宫殿内的保暖效果增强了许多。当然,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皇宫的室内取暖,还需要另外的一些设备和措施。

一、地炕火道

帝后居住的宫殿都设有东、西暖阁。在暖阁的窗户外檐下,挖有1.5米左右深的地洞,洞内砌有砖炉,或将正在燃烧的火炉子放进去。暖阁内的地面下砌有纵横交错的火道,洞内的火炉和地下的火道相通,可以使暖阁内的地面升温。每到冬季来临时,会有专门司炉的太监从坑洞中进入,将炉火点燃,炉内的热气顺着火道迅速进入室内,使整间屋子变得暖和。而这种设有火道的宫殿,在殿后必然会有用来排烟的烟囱。

二、炉火取暖

清代的宫殿里还大量使用火炉,或称为火盆、熏笼。熏笼制作精美,用料考究,有景泰蓝的、铜镀金的,异常华美。熏笼形式各异,大小不等,大的重百余斤,小的只有西瓜般大小,小巧而精致。皇室成员还有专门的手炉、脚炉用来暖手、暖脚。

熏笼、手炉及脚炉所用的燃料均为木炭,是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大兴等地的上好木材烧制而成。木材做成炭以后,运到今西四东侧的红罗场,按尺寸截成小段,装入红色的圆形荆筐里,再送入宫内备用,故名“红罗炭”。此炭乌黑发亮,质地优良,燃烧持久,火力旺盛,并且无味无烟,可谓炭中上品。

皇室成员数量庞大,人数众多,所用的木炭数量也相当惊人。乾隆年间,每月皇太后的木炭供应量为120斤,皇后为110斤,皇妃、贵妃、公主、皇子递减。而据《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代万历十八年,仅一次殿试就用木炭一千多斤。

清代,专门管理皇家薪炭的机构叫惜薪司,衙署设在西安门内。另外,宫内还有三个机构,分别是蓺火处、柴炭处和烧炕处。

蓺火处是专门负责安装火炉、运送柴炭的部门,设八品首领太监两名,太监五十名。

柴炭处是负责柴炭的存储及发放的部门,设有首领太监两名,太监二十五名。

烧炕处,顾名思义,是为皇家从事烧炕的部门,设有首领太监两名,太监二十五名。此外,各个宫殿都配有专门负责烧火盆的烧火太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线开辟后世界各国交往的日益紧密,清代宫廷的取暖设施也得到了相应的更新。康熙年间,玻璃传到了中国,于是玻璃代替了传统的窗户纸被安装在皇宫内的窗户上,在美观、透光性更强的同时,也一改窗纸漏风的缺陷,使得宫殿内变得更加暖和了。

而到了宣统帝时,隆裕太后居住的延禧宫还安装了更加先进的现代化取暖设备——电暖炉。宣统二年六月,隆裕太后命总管太监小德张传其懿旨,令西苑电灯公所负责电暖炉的安装工作。西苑电灯公所接旨后便立即着手筹备。随后,奉宸苑在天津的西门子洋行订购了大大小小二十四台电暖炉机,附属材料于同年十月运抵北京并进行安装、调试。由于电力不足,导致热力不够,起初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启动了应急锅炉,并且将各个宫殿的电灯轮流开闭,同时还配以一台起到辅助作用的发电机,才使得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经过多次调试,电暖炉终于调试安装完毕,投入使用。但是花费甚巨,购买设备即花去白银9000两,并且耗电量惊人,每月所用电费达到1680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