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七 学琴的快乐从何而来(2)

书名:家庭钢琴启蒙课本章字数:2526

在保持兴趣并使其转化为快乐的阶段,家长也是大有可为的,且对孩子学琴成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老师那里学钢琴后,自己的工作就完成了,学得怎么样全是老师的责任。这样的想法除了有不负责任之嫌,也实在有些过于理想化。钢琴学习具有这样的特点:老师在课上进行点拨,布置练琴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而学生完成的情况会直接影响老师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业完成良好,老师的教学计划就可以顺利推进,并与学生的练琴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会形成令师生都“头大”的恶性循环。钢琴课与孩子每天都要去学校学习的文化课不同,通常一周只有四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不等的一节课,其余的大量时间都是孩子在家中练琴,纵使老师再神通广大,再认真负责,其对孩子在家中练琴的时间与质量也是无法把控的。因此家长在这个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督促和陪伴孩子练琴。

我们还是来看看成功的琴童家长都是怎么做的吧。俄罗斯钢琴大师拉扎·贝尔曼回忆童年时说,在他能够坐到钢琴边上时,他的母亲就果断地把其他事情置于一边,好像它们都不重要一样。从童年起,贝尔曼每天练琴四至五个小时,母亲一直坐在旁边,就这样持续了十二三年。对贝尔曼的母亲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的钢琴学习更重要。贝尔曼的成功固然依靠诸多因素,但是母亲坚决的态度,一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些具体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学琴的态度。俄罗斯钢琴家伊果洛夫小时候,他的母亲陪他上钢琴课,每天至少坐在他身边监督他练琴两小时,最终使他走上了钢琴之路;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大赛钢琴组冠军克莱涅夫十一岁前,他的母亲一直陪着他练琴;女钢琴家欧塞特的父亲是一位将军,他以军队作风要求欧塞特,让她每天练习五小时。

家长对孩子练琴的陪伴,并不是“监工”“看守”,而是一种积极的陪伴,并具有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孩子不爱练琴,并不是练琴“苦”,更多的是独自练琴的“寂寞”。当家长坐在身边,他会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了同伴。此外,练琴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孩子难免会出现兴致不高、“疲沓”的时候,此时家长的心理疏导就要发挥功用了。钢琴家、茱莉亚学院荣誉博士安德烈·瓦兹说他小时候每当练琴不起劲时,他母亲就会通过讲著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等办法,鼓励他努力练琴。

很多优秀琴童的家长在陪伴孩子学琴、练琴的过程中,也培养出了自己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与热爱,与孩子共同陶醉在音乐世界中,并为孩子做出了榜样。1983年瑙姆堡国际钢琴大赛冠军斯蒂芬·霍夫的父亲从霍夫学习钢琴起,就买了许多磁带和唱片,阅读了大量音乐书籍并积累了令人吃惊的音乐知识,比如他竟能够清楚分辨不同演奏家演奏的同一首《肖邦叙事曲》。当然,在霍夫学琴的初期,他的母亲也经常坐在他身边陪他练琴。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家长对钢琴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孩子学琴的成果。如果希望孩子走上音乐道路,家长就要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我经常感到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会相信一个小孩会为自己立下成为钢琴家的远大志向、喜欢每天数小时地练琴并长年坚持。在此,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一位钢琴家小时候练琴不是在父母的严格监督之下进行的。那些鼓吹某人天生就喜欢练琴,父母不把他从琴凳上拉下来就不会停止练琴的宣传都是天方夜谭。

很多家长笃信“我们只想尊重孩子的兴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算了”的信条。这种说法,其实混淆了“尊重”与“纵容”的概念。在兴趣选择阶段,我们可以,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选定之后就不能继续一味“尊重”了,因为每个小孩天然的兴趣都是短暂的。孩子对乐器的新鲜感是普遍存在的,但想让他自发地对某样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长久保持下去,那绝对是奢望。一味“尊重”,其实就是“纵容”孩子的惰性,会使他养成学什么都“知难而退”、做什么都随便放弃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兴趣肩负引导责任,一个孩子长大后的趣味、格调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塑造的。家长对引导孩子发展有意义的爱好、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重大作用。

孩子自觉主动练琴的情况不是不可能出现,但前提条件是家长点燃孩子的兴趣,并和老师一起将兴趣的火苗越烧越旺。如何做到?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兴趣向快乐转化。在学琴中,很多家长对“快乐”一词有很深的误解,他们把“快乐学琴”等同于“不练琴就能弹好琴”。让我们想一想沉迷某类游戏的人是怎么回事吧。一个打游戏很差、没时间打、一打就“游戏结束”的人是不可能沉迷于游戏的,因为他感受不到游戏带给他的快乐。沉迷于游戏的人一定是每天花大量时间在游戏中。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他不断感受到胜利、升级的成就感及快乐反馈,进而难以自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弹钢琴和玩游戏升级有着相似之处。弹琴的快乐来自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能够用钢琴演奏出的作品越来越好听,甚至还可以把自己会唱的歌曲在琴上弹出来,公开表演得到别人的赞赏与羡慕……这些都像游戏的不断升级,为孩子不断带来快乐。而这些快乐的基础,就是认真学习、规律练琴。那些渴望享受“不用练琴的快乐”的学生,最终将与学琴的真正快乐失之交臂。因此,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越练琴弹得越好、弹得越好就越爱弹;而孩子越不练琴就弹得越差,然后就对练琴越抵触。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原因,并不全是孩子本身素质的差异,更多的是家长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引导。著名钢琴家朱晓玫曾说:“是我的母亲为我选择了钢琴。”钢琴家伊瓦尔迪更是表示:“我不太相信兴趣。和很多艺术家一样,我完成了我的父母想完成的东西。”

最后想跟家长朋友们分享的是,您让孩子学琴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这项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何在。正如很多家长所说:“我们的孩子学钢琴并不是要当钢琴家或以此为职业。”不错,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或成为钢琴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并且这不是绝大多数孩子学琴的目的和意义。对每一位学琴的孩子来说,学钢琴的真正意义并不只是掌握钢琴演奏技巧、考级曲目,而是学习音乐。真正激发孩子学钢琴练钢琴的兴趣、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是音乐;通过学弹钢琴,孩子变成一个对音乐有鉴赏能力的人,并能在生命中幸福地享受好音乐。尽管钢琴学习一般都在四五岁才开始,但在那之前,要像钢琴家、柴可夫斯基大赛钢琴组获奖者米夏·迪希特说的那样:“儿童应该先接触音乐,之后很久才开始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