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十九 怎样选择合适的音乐会(1)

书名:家庭钢琴启蒙课本章字数:2437

走进音乐厅欣赏音乐会是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身临其境地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音乐厅的秩序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人们。尽管每次音乐会都倡导文明欣赏,反复强调关闭手机、禁止拍照等,但是总有些人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与此类似,儿童欣赏音乐会的问题也常常是音乐厅欣赏秩序的问题。但儿童这一群体有特殊性,他们不是故意的或素质低下。

儿童时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审美趣味养成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一生的审美偏好、审美习惯和审美取向,绝大部分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因此,让儿童走进音乐厅,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是格外重要的,对他一生的成长都会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正在业余学习演奏乐器或演唱的小朋友来说,观摩音乐会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儿童常常会成为音乐会欣赏秩序的破坏者。例如:在演出中经常会听见孩子突然爆发的哭闹声、喊叫声;一些音乐院校的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由于没有专职的剧场工作人员来维持秩序,全凭观众自觉,常常出现演出期间小孩子在场内跑来跑去,中场休息时许多小孩甚至跑上舞台的混乱场面。这是为什么呢?

种种现象的产生,不能仅仅归结为家长管教不严、音乐会礼仪不够普及等原因。其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音乐会的曲目与小孩子的承受能力不符,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的家长带孩子去看电影的时候,都知道挑选适合小孩子的电影类型,如儿童电影、科幻电影、魔幻电影等,而不会带孩子去看过于深刻的、血腥的、恐怖的、苦难的或哲理性的影片。然而,家长面对音乐会的节目单时,却显得无所适从。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古典音乐像电影一样是可以分“级”的,有些音乐作品可以说是“儿童不宜”的。当家长带孩子去听一场由“儿童不宜”的曲目组成的音乐会时,就像带孩子去观看沉闷、晦涩的影片一样,孩子会由于不懂而坐不住,加上儿童自控力差,就成了音乐会的“和弦外音”。音乐作品的“儿童不宜”,并不是影视剧作品的那种血腥、暴力、色情之类的,而是指作品的创作初衷不是对儿童进行古典音乐启蒙和熏陶,其某些方面的特性超出了儿童的审美能力。“儿童不宜”的作品在古典音乐的曲目中绝非少数,下面笔者将尝试着对这些作品进行分类,以期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和论述。本文所讨论的儿童,指的是从事音乐专业学习之外的儿童。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孩子,由于多年浸淫在音乐专业学习中,再加上自身的天赋,大部分孩子年龄虽小,审美能力却已经相对较强,审美水平也相对较高,“儿童不宜”的划分对他们是不适用的。

“儿童不宜”的作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过长的作品。其实,一个作品是否过长,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不一样、艺术修养不一样,导致能够集中精力欣赏古典音乐的时长也不一样。众所周知,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长是远远短于成年人的。比如一个五岁儿童的专注时间一般只有一刻钟左右,想让孩子像成年人那样长时间保持专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如果音乐会中的曲目太长,即使是旋律优美的世界名作,也难以一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古典音乐中,对孩子来讲太长的曲目很多,比如大量的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这里面有很多家喻户晓的名曲。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海顿的《惊愕交响曲》;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贝多芬的《皇帝钢琴协奏曲》《春天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肖邦的两部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的几首著名的协奏曲;等等。这些名曲的主题毫无疑问都是极具魅力的,是人类音乐中的神来之笔,小孩子也一定不会抗拒和排斥。但是,完整地欣赏这些作品,每一部都需要半个小时至四十分钟。这样的时长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难承受的,他的注意力必然会涣散,其后的欣赏对他而言就成了一种煎熬。而且很多音乐会都是由两三首这样的作品构成的,一个孩子的欣赏体验之差可想而知。

第二类是过于复杂的作品。这里所说的“复杂”,包括很多层面。其中有:

旋律的复杂性

实验显示,儿童对于明确清晰的旋律比较容易感知。然而,包含较多半音的旋律、变化较多的旋律、轮廓不十分明朗的旋律,孩子就难以捕捉和把握,无法跟随旋律进行欣赏和集中注意力。

和声的复杂性

和声是一个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曾说,在音乐国度,如果旋律是国王,那么和声就是王后。这句话恰当地指出了和声在一首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简单地说,和声和旋律一样,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明了的和声比较易于被孩子接受,而复杂的和声就会令孩子无所适从。和声的复杂通常表现为和声非常暧昧、和声色彩变化很多、和声导向性不强等,欧洲晚期浪漫派作品的和声就常常具有这样的特点。到了二十世纪,无调性作品出现后,由于其取消了传统调性及和弦的功能性,和声效果完全不同于我们日常所听到的调性音乐,这就远远超出了孩子的理解力。

声部的复杂性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复调作品。通俗一些说,复调的意思就是同时进行多个旋律,这些旋律之间彼此没有服从关系,每条旋律都有自己的起伏。德国作曲家J.S.巴赫的名字是和复调作品联系得最紧密的,但是古典音乐中的复调作品远远不止巴赫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可以说复调的创作手法贯穿整个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如与巴赫同时代的其他巴洛克作曲家,亨德尔、维瓦尔第等,也有很多复调作品;古典时期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也写了很多著名的复调乐章;浪漫主义作曲家同样没有忘记复调写法,如门德尔松、舒曼,肖邦的很多晚期作品中也使用了非常多的复调手法;二十世纪的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等更是十分喜爱复调音乐的创作。复调作品体现了作曲家理性智慧与感性智慧的高度统一和平衡,是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由于声部错综复杂、彼此缠绕又相互独立,缺乏欣赏经验的听众很难抓到重点,在欣赏上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而这对于一个在这方面毫无概念的孩子来说更是如听天书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