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梦回芳草思依依(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李煜词传本章字数:1929

为了训练水军,给水军将士创造出与长江尽可能相似的环境,赵匡胤下诏开凿河渠。事实证明,赵匡胤的军事才能不可小觑,这一举动让北宋水军迅速成长,天下统一指日可待。

李煜丝毫没有意识到,南唐已经如同一只被剥去硬壳的蜗牛,柔软的躯体早已暴露在饿狼的爪牙之下。监察御史张宪得知赵匡胤训练水军的情报后,立刻用激烈的言辞向李煜谏言,他已下了必死的决心,即便是惹怒了李煜,只要能重新整顿军队,哪怕是将他处死也在所不惜。

张宪还是不够了解自己的国主。李煜听了他的谏言,并没有生气。天生的一副好脾气,加上不疾不徐的处事态度,让李煜很少对臣子动怒。其实,身为国主,他始终知道自己背负着复兴南唐的使命,只可惜,他做不到,或者说,他并不想在这件事上花费太多心思。

天下大事固然重要,但诗词歌赋却无法割舍。若是硬要他从中挑选一个,李煜宁愿选择后者。唯有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让他有活下去的勇气。

李煜不仅没有对张宪动怒,甚至为张宪死谏的勇气而感动。他明白,唯有对南唐忠心耿耿的臣子,才能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于是,李煜只是口头上答应了张宪的请求,并对他赐予重赏,又当着朝中官员的面狠狠地夸赞了张宪一番。

张宪以为自己的一番谏言唤醒了沉睡的国主,希望南唐能从此焕发出蓬勃生机。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煜却没有丝毫改变。或许李煜觉得,美好的时光总是稍纵即逝,与其在政治上浪费时间,不如将金陵春夏秋冬的胜景都收入词中。即便有朝一日繁华留不住,至少也能用诗词留住这刹那的美好。

说到底,李煜天生就是个矛盾的个体:他具备仁信之德,却毫无雄心壮志;他有御臣之能,却优柔寡断;他有济世之愿,却又沉迷于奢华;他有抵抗宋军的行动,却又信奉佛教,将人生归于天命。

这其中的每一个矛盾,都是李煜无法成为一位强国之君的原因;每一条评价,都有史为证,算不上冤枉了李煜:

说他有仁信之德,是因为官至南唐吏部尚书的徐铉,在为李煜撰写墓志铭时,对李煜一生施仁政、以王道治国、以孔子纲常道德处事等优点极力进行了赞扬。徐铉笔下的李煜,是个精心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君王,他精通诸子百家,文采惊艳,对臣子宽宏,对百姓仁爱,是个以民为本的好君王。

李煜行仁政,从不对民乱施酷刑。对于刑狱,李煜向来慎重,极力反对酷刑,时常亲自过问,甚至曾亲自去监狱释放在押囚犯,为此还惹得中书侍郎韩熙载当面谏言,请求为李煜拿出三百万钱作为罚金,以此惩罚他身为国君却亲临监狱的荒唐行为。

若不是李煜实施仁政,或许南唐国早在宋朝建立之时,便已经国破了吧!

李煜的仁政还体现在对臣下宽宏平和方面。臣子直言进谏李煜不应厚赏乐府之人,李煜不以为忤,反而赏赐帛旌,奖励其敢于直言;臣子写诗讽刺李煜立小周后,李煜还称赞其忠诚能直言,打算重用。

然而,凡事总有两面,因为过于仁善,李煜缺乏雄心壮志,在北宋的强权之下只知苟且偷生。强敌当前,李煜却依然让骨子里的善良占据上风,委曲求全,让北宋欺负南唐时更加肆无忌惮。

说李煜有御臣之能,是因为他在继位之初便懂得借助老臣威望来重振人心,通过对老臣礼遇,稳定了老臣之心,又通过老臣的支持,确立了自己的威信。

李煜任用人才不拘一格,让许多流落到南唐的人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对南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他还让朝堂之中相争的党派互相牵制,以善纳谏稳定朝纲。

然而,李煜的御臣之能,也只能体现在太平祥和的局面之下。一旦乱局呈现,李煜的优柔寡断便即刻凸显了出来。如此个性,导致他错过了许多施行政策的最佳时机;他甚至因此中了北宋的反间计,错杀了不该杀的可用之臣,导致朝中无将可用,使南唐在战场上陷入被动局面。

说李煜有济世之愿,是因为他最初继位之时,在南唐经济遭到破坏的局面之下,率先采取措施改善经济。具体措施包括:打击贪官、减免赋税;任用李平进行土地改革,虽不成功,却足以看出李煜打算重组经济以缓解国难的意愿;为了缓解通货膨胀,李煜下令铸铁钱,可惜民间纷纷藏匿铜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李煜在经济上的成就并不明显,然而生活上却难改奢华的本性。他骨子里依然是个追求安逸与风月的文人,一边尽力勤勉朝政,一边却还是不愿因朝政而减少对享乐的追逐。

说李煜对北宋有抵抗之实,是因为在北宋兵临城下时,他虽未大肆发兵,却采取坚壁固守城池的策略,打算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毕竟南唐与北宋兵力悬殊,对于李煜来讲,坚守不出,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对于兵力较弱的一方来说,坚守也是一种抵抗的方式。可是,李煜对佛教的极度信奉,又是导致南唐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李煜用宫中的钱招募百姓为僧,金陵的僧人一度多达万人,甚至李煜自己在退朝之后还要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即便僧人犯罪,也不依法制裁,只诵佛经就好。李煜将国运寄托于天命,如此单纯,却又如此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