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关于期望值:请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书名:好的关系,需要刚刚好的距离本章字数:2291

这是我之前在韩国的国家精神病院工作时所发生的事。有一天,一个学妹非常开心地跑来找我。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是因为她负责照顾的患者病情快速好转了。我对着满心期待着被赞美的她说:“不要高兴得太早。上升的飞机可能即将坠落。”学妹听了噘着嘴质问我为何这么说。

不久之后,患者的症状突然恶化,学妹因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难过不已。

这是大多数精神分析治疗的新手医生都会经历的事之一,也就是陷入所谓的“救赎幻想”,亦即相信借由自己的努力治疗,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好转,终将痊愈。我也曾经像我学妹一样,甚至还因为患者未能好转而自责,并且苦恼不已地向学姐问道:“我如此努力地治疗患者,为什么他没有好转?这是我的问题吗?”学姐告诉我说:“金医生,在患者的人生中,还有像你这样认真倾听他心声的人吗?就是因为没有这样的人,所以患者才会来找你呀!这就够了,不要以为患者可以依照你的意思来做,即使你竭尽全力,结果如何也还是把握在患者手中。”

我这才了解到,医生无法随心所欲地改变患者。如果患者本人没有想要好转的意愿,无法自我改变,无论医生怎么努力都没有用。从此之后,我也告诉学弟学妹们,不要将患者想象为希腊神话里的皮格马利翁,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雕琢,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只是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不是改造患者。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说要帮助你,然后对你说:“你这样做错了,要改正才行。”那不是会令人反感吗?即使是为对方着想的事,对方是否遵从,决定权都在他自身,我们都必须尊重他。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并不是我全心全意地去爱对方,对方就一定会爱上我。不管我做得如何尽善尽美,他都可能不爱我,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孩子也可能不如我所愿地长大成人,这也是无法控制的事。但是如果因为爱一个人,就希望对方按照我的意愿来行动,期待对方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就会发生问题,因为对方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负担感。

有一天,我偶然看了一档叫作《英才发掘团》的电视节目,里面有个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孩子说他很喜欢做练习题,但是当他解不出导演所出的题目时,立刻皱起了眉头,显得十分痛苦,接着突然躲进衣柜里,在衣柜里不停地敲打自己的头。见此情况,妈妈忙着安慰他,导演也问他理由,但是这个孩子始终都不想离开衣柜。妈妈后来实在看不下去,带着他去找精神科医生,医生问他:“听说你很会读书,可以告诉我,你最拿手的科目是什么吗?”孩子回答说:“我会算乘法,也会混合运算,但是只有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而已。”6岁的孩子会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应该会感到十分骄傲才是,为什么他会回答说不过如此而已呢?医生问他为什么,孩子回答说:“我认为我应该可以做更了不起的事。”

医生又问:“你为什么想做更了不起的事呢?你现在就很棒了呀!”

孩子答道:“我想让别人看到我做得更棒。”

这个孩子想让别人看到自己表现优异的一面,但是又担心自己做不好。他觉得如果答错了,自己就不是妈妈心中的聪明孩子了。医生问他做练习题是否真的很有趣,他答道:“我并不想做,但是妈妈说如果我不做她会很失望、很失望。”他反复说了两次“很失望”。医生问孩子是否知道失望这个两个字的含义时,他回答说:“让我举个例子看看。就像有一个人约另一个人在晚上9点见面,结果其中一个人迟迟没有出现,另一个人就会感到很失望。”当医生想要进一步跟孩子多说一些话时,孩子转过身去,望着窗户流下了眼泪。于是医生对这个不想让妈妈失望的孩子说:“比起你有没有答对问题,我更想知道你的心情好不好?”结果孩子听完就号啕大哭起来。

这位妈妈并没有催促孩子读书,但是每当孩子答对问题时,她都会很开心,当别人称赞孩子时,她就会很高兴。妈妈越是如此,孩子就会产生不能答错问题的强迫观念。这个表面上喜欢解题的孩子,内心其实总是因担心妈妈对自己感到失望而颤抖不已。

适当的期望会让人心情愉快,产生进步的驱动力。过度的期望却会带来负担,结果变成这件事无论自己喜欢与否,只为了取悦对方而做。所以这个孩子只不过是一道题没有解出来,就躲进衣柜不肯出来,其实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举动。

不过,问题在于什么程度的期望才算合理。我们愿意去做能让对方开心的事,其实是因为觉得跟对方很亲近,或是想要更亲近他,所以我们不知不觉地怀着“如果我这样做,他会很开心”的期待。然而,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如果对方未如期待的那样感到开心,那么我们可能就会难掩失望地说:“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谁?”即便我们很清楚这种期待让人很难受,但是往往不会理性地看待它,并且认为自己的期望是出自善意。然而,越是如此,我们越应该先想想对方是否想要我们这么做。

节目中的这个孩子其实并不喜欢做练习题,只是为了讨妈妈开心而做。站在妈妈的角度来看,她从未强迫孩子读书,只是认为孩子很会解题,所以鼓励他继续去做这件事。当然,妈妈心里也认为,假使孩子学业成绩优异,将来可以去念一所好大学,对孩子会有好处。即使她佯装并无此意,但还是希望孩子的人生依照自己的规划来走,并且认为这样才是好的。所以她不会对孩子说出“如果你不喜欢,可以不要解题”这样的话,也不会询问孩子的感受。最后,妈妈因为任由孩子在这样的强迫观念下受尽煎熬而悔恨不已。

我们若是认为所爱的人一定也会喜欢自己喜爱的东西,那绝对错了。即使是默默地要求对方依照你的意思来做,也绝对不可以。此外,当对方不符合你的期望时,或许你会感到失望,但是不应该责怪对方。因为这是你无法左右的事,所以只能接受它,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尊重对方。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尊重对方,而不是期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思做。我们必须牢记一个事实,那就是未能顺着自己本意,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的人生,是不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