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2)

书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本章字数:1949

(四)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教育

1.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即倡导以人为本,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相信人的潜在的力量和能力。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都强调人自身的自我建设和自愈能力。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是积极向上的、善良的以及具有自主能力,具有无限的潜能。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2.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本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教育看重学生自身的能力。针对乡村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能做的是为他们提供无条件的信任。人本主义学派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渴望成长的想法,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他们就会有自我成长的能力。例如对于具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学校或者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机遇,需要帮助学生找到阻碍他们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幕后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结合乡村未成年人的社会及家庭环境,本书认为针对乡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乡村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性格养成、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生活及生命教育以及性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驿站】

斯芬克斯之谜

在希腊神话中,天后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让过往的路人猜谜语:“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猜不出来的人就会被斯芬克斯吃掉。俄狄浦斯王子猜中答案是人,斯芬克斯羞愧而死。但聪明的俄狄浦斯最终也没有逃脱命运的悲剧,弑父娶母。在心理学中的恋母情结也就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人是如此复杂的生物,认识自己很困难吗?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的觉察和认知,包括心理、生理和人际交往三个方面。自我意识包含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当前状态的觉知,解答“我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自我体验是自己对当前状态的态度,解答“我对自己是否满意?我能否悦纳自己?”的问题。自我调控是对自我状态的改变,以期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自我的需求。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很多心理问题都与不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主我”和“客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也可以分为物质我、社会我、心理我。物质我指的是“我”涉及的真实的场景、人物,是人对自己的躯体和躯体外实物的感知。社会我是我如何被他人看待和接受的认知。心理我指的是自己对自己内心品质的感知,是一种主观体验。

对于乡村未成年人而言,正确的自我的建立与父母的关系非常大,但是由于各种外在的原因,例如,隔代抚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教育资源的限制等造成了乡村未成年人正确的自我建立困难。他们可能表现出低自尊、低自我评价还有自我效能感低下,这些影响他们在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的表现,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比较自卑、敏感、多疑,在学业方面不思进取,或者没有自信,或者表现出错误的归因方式。所以在乡村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识的引导和建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二)学习心理

在对乡村未成年人的教育中,相比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学校和家长都更加看重他们的学习。一方面,这个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另一方面,鉴于自己的状况,家长更渴望“寒门出贵子”,渴望“知识改变命运”。家长通过外出打工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自己省吃俭用,希望下一代能改变命运。所以在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矛盾中,很多儿童认为父母不够关心自己,因为父母除了问自己是不是吃饱穿暖,就是问成绩,而不关心自己的情绪及心理需求。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得不到父母及时的指导,因此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是学生在进行学习行为时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乡村未成年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率。学习心理学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学习策略、认知策略的习得,等等。

(三)情感教育

情绪、情感代表人对客观环境的态度倾向,它的结构包括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及行为表现。情感教育的重点是鼓励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例如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社会道德感、责任感等。尤其是帮助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消极情感,克服焦虑、急躁、烦恼、嫉妒、愤怒等不良情绪,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