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3)

书名:乡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本章字数:2737

(四)性格养成

什么是性格?性格有没有好坏?性格与人的成就是否有关?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性格是每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有的人温和、有的人粗暴,有的人刚强、有的人懦弱,有的人果断、有的人迟钝,有的人开朗、有的人孤僻,有的人宽厚、有的人自私,这些都属于人的个性特征。性格是个性的核心。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性格的一个部分。性格还包括理智及情绪方面的特征及行为方式的不同。

什么是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表现为坚定的、开朗的、欢愉的、有胆略的、宽容的、乐于助人的、真诚的、有雄心的、独立的、友爱的。未成年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培养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良好的性格跟学业、事业、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某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一双什么样的手,就会有一副能对付什么样事情的头脑。”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未成年人的成长,基本的目标是未成年人知识阅历的长进,深层次的目标是人格道德的培养。学习书本中的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未成年人坚毅自信的性格及对生活的热爱。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负强度相比智商对他两年后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坚定而自信的孩子能愉快地进行学习活动,能正确应对困难。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即使做出努力也没什么改变,这种心理就会生成一种强大的力量阻碍他在学业上乃至今后在事业上的进展。

(五)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由于交往建立起来的互相影响的心理关系。对不同年龄段的乡村未成年人的人际关系要求的重点是不同的,总体包括在人际关系当中正确认识自己,培养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学会在社会交往中合理地规范行为,处理在人际关系当中遇到的矛盾和障碍。

(六)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包括团队合作、耐挫折、个人挑战三方面。对于乡村未成年人,特别是其中的留守儿童,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他们的耐挫折能力。

耐挫折能力即个体对挫折的接受及忍耐的能力。对乡村未成年人的挫折教育重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挫折认知,培养和提升乡村未成年人的意志力和心理弹性。具有较强的心理弹性能够帮助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适应不良环境,增强自我修复的能力。使未成年人耐挫折、能抗压,具有较强的心理弹性就是社会适应教育的目标。

(七)生活及生命教育

乡村未成年人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主要抚养者是父亲或者母亲,或者是父辈的亲戚或祖辈。留守儿童当中有一部分进入了寄宿学校,日常生活由教师照顾。无论是在以上的哪种情况下,乡村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源自缺乏必要的生活教育。例如有些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造成自己与室友人际关系紧张,或者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常识导致生病。有些未成年人的自杀自伤行为或者伤人行为,除情绪上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生命的漠视。生活及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及生命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个人生活技能,懂得感恩,保持对生命的敬仰和尊重。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生命教育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乡村未成年人,需要有基本的生活技能及生活常识保证自己能及时形成独立人格;需要有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感恩之心,能够了解父母的不容易,不会被网络上的不良消费观念所影响;更需要尊重和感恩生命,在抑郁低落或者愤怒时,不会做出伤人或者伤己的行为。

(八)性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及适当的教育,一般缺乏性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极易受到不良外在环境的侵害。例如,长期在家里缺乏关爱不受重视的女生,很容易受年长男性的蛊惑。一方面,受中国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国针对儿童的性健康教育几乎没有。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对儿童的教育不太可能有针对幼儿或者小学生的性教育。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当中的电视剧、电影、网络小说对青春期的孩子的爱情观和两性观有一定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某些地方出现了留守儿童受到性侵害,甚至有长期性侵害的案例,也还有由于对生理知识、两性及爱情的曲解导致的未成年人未婚怀孕、堕胎的现象。

性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需要对未成年人普及生理知识,更多的是培养正确的两性观念和爱情观念。如何系统地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是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个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和消除心理困惑的方法,帮助学生以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挑战。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学校的潜在资源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首先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教师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并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教师的心理状态将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及时识别学生的异常情况,才能使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更深入。

除了教师,校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要重视。校园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弥散性,好的校园环境能相对地稳定学生的情绪,并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软约束力。这种无声的教育应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例如,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杂志、办专栏;校园环境当中张贴“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为人、学会创新”等标语牌和名言警句,正确地引导学生。

另外,可以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班会可以开设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专题活动,进行心理训练或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之处,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对自己的个性加以完善。

(三)向社会和家庭延伸,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家庭依凭血缘有学校难以匹敌的优势,是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赢得家长的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来自家庭。首先,家长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留守儿童的家长忙于生计,常常认为挣钱养家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忽略了任何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都可能遇到心理问题。学校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是网络方式为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家长时常了解留守子女的情况,及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出现的具体问题。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