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未成年人小学阶段的心理及行为特点(1)
未成年人进入小学,他们的主导活动由游戏变成了学习,活动环境和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儿童的心理发展会为儿童的学习提供前提和基础,而学习又会进一步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总体来讲,未成年人小学阶段的心理有如下特点:
1.生理发育处于平稳和协调的状态,心理发展迅速。
2.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还处于开放的状态,情绪表达比较直接,成人与小学生之间容易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由于认知发展的限制,小学生的注意力及自制力都不强,但更具有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比较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一、未成年人小学阶段的学习心理
学习是未成年人学龄阶段的主要活动。广义的学习指动物与人的经验习得和行为的改变。狭义的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广义的学习和狭义的学习都是社会化的过程。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延续一段时间,直到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低年级时期更多的是被动的,易受外界的影响。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被老师的鼓励、家长的夸奖以及外部的一些诱因如获得奖状、荣誉称号所影响。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是主动的,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目标,满足自己的求知欲等。
学习动机按照内外维度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的是个体自身对知识的兴趣引发的动机;外部动机是基于学习活动之外的诱因所引发的动机,例如努力学习之后得到的奖励,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是外部动机,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会由外部逐渐向内部转化。
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使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新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也可以利用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当不定期地给予学生及时具体的学习反馈,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结果。惩罚及奖励也是经常使用的方式,一般认为,表扬和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正确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动机的产生。归因指的是为事情的结果寻找解释。心理学家韦纳认为,我们对事情的结果一般从四个角度和三个维度来解释。四个角度: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稳定和不稳定。四个角度中,能力是内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因素;努力是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任务难度是外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因素;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和不可控的因素。韦纳发现,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产生的满足感要大;学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产生的内疚感也要更大。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产生失败的真正原因,因为一旦学生将失败多次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时,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彻底丧失学习的信心;对于他们,无论成功或者失败,只要努力了就应该得到鼓励。
(二)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刚学习的时候很难对学习有正确的认知,对学习是被动的接受,或是浅显的兴趣。而态度的产生源自于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所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和意义在于自我的提升,在于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实现,这对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产生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对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大部分小学生可以做到认真听讲,但是主动提问、踊跃发言的学生较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低年级的学生更在意整体的成就感,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一年级进行全班按顺序朗读课文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觉得机会公平,而且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反馈。在高年级进行随机点名的方式更好,会提醒学生随时注意课文。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依赖和相信。学生最喜欢的学科通常是最喜欢的老师任教的。低年级的学生更希望引起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说话,老师越是制止他的行为,他越要说话。当老师反过来表扬认真听讲的学生,反而会降低这种行为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会降低。相比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会成为吸引学生的主要因素。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时期。刚刚经历生活转变的小学低年级学生需要时间适应不同于幼儿园的学校教育模式,如上课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下课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和预习。低年级的教学需要有一定的过渡,适当的趣味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作业要给予认真及时的反馈,这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鼓励。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过程是指大脑对内外界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是小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主要心理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各种认知水平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注意是人进行认知活动的前提。注意指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中的指向性是代表注意的对象,集中性是说注意的程度。注意力越集中,注意的对象就越少;注意的对象越多,注意力就越分散。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自觉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控制注意力的能力会提升,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也会增长。注意的转移能力和注意的分配能力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长。
如何在教学当中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可以利用无意注意来吸引学生。教学时声音的高低、颜色的对比、情绪的反差都能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教具或者课件鲜明的色彩,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其次,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交替使用可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在教学过程当中寓教于乐,更容易保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再次,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重点学习;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有趣应用,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进行教学;设置良好的教学环境,适当音量的舒缓的轻音乐做背景要比绝对的安静更能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记忆指的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摄入、编码储存和输出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知识和经验“放进”大脑,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的过程。记忆的过程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外界信息是先进入我们的瞬时记忆,在被遗忘之前如果得到大脑的注意,就会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也很短,在一分钟之内,容量在5~9个单位。未成年人的短时记忆容量要小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接近成年人。钱含芬的研究表明,7~9岁是短时记忆容量迅速发展的时期,记忆策略的运用可以帮助小学生的短时记忆数量增加。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期在10~11岁。小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在低年级萌芽,一般在四年级发生转折,五六年级稳步发展。但小学阶段的儿童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