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2)
机器最大限度地消解了人对人的奴役,使自由和平等成为现代文明的最大特征,让暴力和奴役成为前现代和野蛮的代名词。
人们常常将历史比作滚滚车轮,机器与历史其实是同构的,它们的共同逻辑便是进化和进步。当一部机器的效能提高一倍的时候,它就绝不会向后倒退一步;相反,它会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自我更新换代。这种机器逻辑在电脑时代被称为“摩尔定律”。
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有人发现了这种“加速度”法则。马尔萨斯预言之所以在现代失效,就是因为加速度法则的出现。
在机器逻辑下,人类财富以加速度积累,现代二三百年所增加的财富,远远超过之前几千年的财富总和。支撑机器逻辑的,是人类持续改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带来了关于人的解放、自由、平等和富裕。现代文明的辉煌背后,有许多这样超越宏大叙事的细节,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深思。
对现代人来说,对历史的理解常常被一些象征物代替。正如那个经典画面所展示的,一根骨头被抛出,瞬间变成一艘飞向太空的飞船。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那么每一件工具、每一台机器背后,同样充满无穷无尽、惊心动魄的历史,这些往事并不比我们津津乐道的宫廷权谋或帝国兴衰逊色。甚至说,当我们静下心,去检讨历史的真谛,或许会发现,那些用权力和战争编织的历史,其实只有一种话语快感上的意义。真正圣贤大德的历史,往往在于人自身之教化,以及智力的创造,如黄帝造车,如大禹治水。
每个人内心都有建设与破坏的双重冲动,不幸的是,传统历史常常将暴力——权力、战争——政治视为主旋律。几千年来,人类在暴力争斗中消耗的财富和精力,足可铸成一道黄金之墙,绕地球数周,而用来创造和建造的付出却少得可怜;即使如此,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成就,仍足以让所有的英雄、暴君和独裁者黯然失色。
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说,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最本质的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那一部分。正如暴力体现了人的野蛮和愚蠢,技术传递的是人的文明与智慧。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将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都称为“匠人”,他认为,匠人才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特别是对今天的每一个现代人来说,科技已经无处不在,须臾莫离。任何工具和机器都是人的延伸,甚至说是创造者灵魂的永恒结晶,正如“苹果”构成乔布斯遗留在人间的“魂器”。
今天,那些人类无法拒绝的机器正以其雄辩的逻辑改变着历史,改变着人们愚顽的头脑。
如果现代意味着文明,那么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应当不再是一部暴力史,而是一部技术史。
有其器必有其道
一部现代史,也是人类的重生史,现代人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人。
在古代,人们生活劳作完全依赖自己的双腿和双手。人们用双腿走路和站立,古代的器具很少,也没有飞机、火车、汽车、摩托车。古人无论种地还是驾船,都要用尽全身的力气。如今人类用机器替代了自己的胳膊和双手,比如蒸汽机、起重机、电钻、推土机、挖掘机、铆钉机、洗衣机、吸尘器,以及缝纫机等。就连人的大脑,在功能上也被望远镜、显微镜、眼镜、广播、电视、电话、雷达、印刷品和计算机等取代和扩展。
从人猿叩别的那一刻开始,人就依赖工具而生存。百万年来,人类的进化何其缓慢,而机器的进化何其神速。
古人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一部进化史,仿佛是机器在挽着我们前行,机器拯救了我们,满足了我们的欲望,也重塑了我们的文明。作为人类史的一部分,中国文明同样起源于时间,起源于轮子,起源于文字,中国甚至以“四大发明”开启了现代世界的铁门。
归根到底,历史是一门阐释的学问。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完全是凭借机器创造了历史,特别是现代史,“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是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断。
无论是政治史、社会史,还是技术史、经济史,最终都是思想史。在历史经过的道路上,本书用机器做里程碑,为我们标示出了一条醒目的路径。从古老的日晷到苹果手表,所谓现代的历程,就是人用机器寻找到自身自由的历史。
中国自古就有道器之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王夫之称:“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
机器如同人类的影子,没有了机器,人类或许还在,但现代文明肯定将不复存在。
一沙一世界,一书一天堂。
一本好书的标准不外乎文句优美,思维缜密,结构精妙,内容严整,识见若高屋建瓴,叙述如行云流水。
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现代的历程》以几粒“沙粒”,神奇地串起了一部现代文明史:钟表完成了地球的统一,印刷机终结了欧洲的中世纪,纺纱机终结了田园牧歌,蒸汽机终结了对人的奴役,枪炮终结了能征善战的游牧帝国,互联网终结了帝国时代的篱墙……
在我看来,一部现代史,就是关于“一粒沙就是一场灾难”的寓言。
很多年前,一粒粒毫无价值的沙子,经过工匠之手,变作神奇的玻璃,成为望远镜、显微镜和烧瓶,它们带来科学,而科学带来了现代;很多年后,很多人都学会了制作玻璃,但新一代工匠们又将沙粒变成了石英、硅片和光纤,将人类所有的智慧和文明传至世界的每一处应许之地,一个伟大的后现代来临了。
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比一粒沙子更有思想。在猴子眼中,一本书如同一粒沙;在人类眼中,一粒沙却是一本书。古人以为,一沙就是一沙;现代人则相信,一沙就是一个未来。
在这个后印刷时代,旧书、新书如恒河沙数;如果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那么,请从这部标新立异的作品开始。或许你会发现,这真的是一本让人舍不得读完的好书。
陶林,江苏盐城人,作家,译者,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