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案
1872年,英国人美查以西方石印技术大量翻印中国古籍,中国第一次走出了印刷品短缺和匮乏的时代。同时,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日报——《申报》。
清朝末期,面对时代危局,担任清廷驻美公使的伍廷芳认为,外援不足恃,密约不足凭,要从根本上变革,首先就是引进报纸和议会——
古者国有大谋,询及士庶,春秋时陈迫于吴楚,犹朝国人而问焉。盖舆论所在,公论自出也。西法议院与报馆相为表里,政有不便,报馆引其端,议院即为伸其绪,故上畏清议而下无隐情。相应请旨,通饬督抚,于所属郡县,次第扩充,广开报馆,风声所播,民智自开。公理在人心,公议在天下,则强邻环伺,可以豫伐其谋;敌兵要求,可以籍却其请。
在印刷技术的推动下,现代报纸如雨后春笋般从无到有,迅速成为中国城市的现代文化象征。一篇《中国报纸进化小史》写道:
泊乎宣统,内地府县,并有地方报纸之刊,已骎骎焉自披露新闻而入于宣传民意之时期矣。武汉首义,全国响应,报纸之传播,不为无功,一时民气发言,政党各派,竞言办报。北京首都,骤增至二十余家,上海一隅,亦有十余家。新闻事业,遂如怒潮奔腾,一日千里。不仅通商大埠,报馆林立,即内地小邑,亦各有地方报一二种。
报纸在中国的出现,开始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对于一个喜欢向后看的社会来说,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消息,带来很大的观念冲击。
随着电报向民间开放,新闻更加广泛和快捷。发生在南方边陲的中法战争,不仅激发了公众对新闻的欲望,也让报纸成为酒楼茶肆的公共话题;原本只属于庙堂和宫廷的政治外交话题突然之间进入民间,舆论的力量就此形成。一些守旧的大臣抱怨,一份报纸怎敢“妄议”朝廷大事。
光绪末年开放报禁,全国各地创办各类报刊达302种,仅上海就有66家报刊,出版刊物达239种;著名的有上海的《申报》《时报》,天津的《大公报》,北京的《中外纪闻》和香港的《华字日报》等。这些独立的现代媒体不遗余力地鼓吹民生、民智、民权和自由思想,推动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分。
1896年《苏报》创刊于上海,1900年陈范接办后倾向社会改良。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章太炎、蔡元培为主笔和撰稿人,报道了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刊登了许多宣传革命的文章,尤其是介绍刊发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震动朝野,为清政府所不容。清政府对租界施压引渡,将章、邹逮捕判刑,《苏报》被封,邹容死于狱中,章太炎于两年后刑满释放。是为“苏报案”。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创办了《民呼日报》,被禁后再创《民吁日报》,不久又被租界当局查禁,“机器不准再作印刷报纸之用”。不久,于右任又筹集资本办起《民立报》。1911年5月4日发表的《资本家》短评写道:
今日之世界,金钱之所弥缝;今日之风云,资本家之所卷舒也。设吾资本家日渐衰落,不足以支配此四百兆之众,则贤而勤者,终身奴隶以谋某生,愚而惰者,直沟瘠而已。是虽他族不割宰我,我已为肉登于俎,鱼游于釜矣。资本家之关乎于国势,顾不重欤?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的《京报》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不过它其实更接近于传单。
作为当时主要的两种印刷品,历书和《京报》如同朝廷手中的发动机,对朝廷的运行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发行历书,时刻提醒人们奉行一些迷信活动,对这些活动,朝廷显然是着意鼓励的。《京报》则是有力的宣传工具,向帝国的各个角落传播当今君主慈父般的大仁大德,大力颂扬他不仅因朝廷官员做错事对他们进行惩罚,还因他们玩忽职守而进行惩罚。
《京报》本是民间印行的,却起着“官方”通讯的作用,加上民间的《申报》《苏报》,“报纸”的概念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梁启超有言:“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著书者,规久远明全义者也。报馆者,救一时明一义者也。”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新兴媒体,使康梁维新和孙文革命能够在世纪变局中一呼百应。
1931年,《大公报》在发行量超万的专号纪念辞中写道:“近代中国改革之先驱者,为报纸……近代国家,报纸负重要使命,而在改革过渡时代之国家为尤重。” 其实早在1919年,《申报》的发行量就已经从创刊时的600份发展到3万份。
与大众化的报纸相比,类似小册子的杂志更加受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的青睐。吕思勉先生在《三十年来之出版界(一八九四——
一九二三)》中就承认:“三十年来动撼社会之力,必推杂志为最巨。”
新媒体带来新思想,象征现代思想启蒙的五四运动应运而生。这其中,《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直接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政治走向,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在《新青年》的创刊词中,陈独秀对中国的青年一代提出了六点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宣告马克思主义正式进入中国。1920年3月,《新青年》刊登苏俄政府的《告中国人民和南北政府宣言》译文。同年,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问世。
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刚刚兴起的城市中,蜡版手写油印机和传单掀起了一场接一场的群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