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棉花革命
棉花在宋朝以前未能在中原农耕地区形成气候,究其原因,恰恰是在纺织技术上存在瓶颈。宋元之际,中国在去籽、弹花和纺纱技术上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棉花迅速取代了传统丝麻的主流地位,棉纺织品逐渐成为普通平民的主要衣料。
早在惠特尼之前400年,中国的黄道婆就已经使用搅车脱棉籽。
王祯在《农书》中说搅车去籽:“昔用辗轴,今用搅车尤便。夫搅车,四木作框,上立二小柱,高约尺五,上以方木管之;立柱各通一轴,轴端俱作掉拐,轴末柱窍不透。二人掉轴,一人喂上棉英,二轴相轧,则子落于内,棉出于外,比用辗轴,工利数倍。”
按照徐光启的说法,搅车可以一人当三人,两人当八人用,可见它对植棉推广作用极大。后世的太仓式搅车利用辗轴、曲柄、杠杆、飞轮等原理,一人一日可出棉花三十多斤。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自乌泥泾开始,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传至松江,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再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中国的“棉花革命”。
当松江的家庭工场早已普遍使用四锭纺机时,欧洲的纺纱工人还只能同时纺两根纱。松江地区普遍使用加长的木弓和多锭的脚踏纺车,大大提高了弹花和纺纱效率;新式缎织机可牵引9000~17000根经线;棉布的织造、染色和平整,分工越来越细。
黄道婆创造的中国纺织机械为江南纺织工业提供了一台强力“发动机”,促进了江南城市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乌泥泾原是“民食不给”的地区,依靠棉纺业实现了富足。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产值占当地总体经济的七成以上,甚至是农业产值的数倍。
清朝中期,仅南京城区就拥有织机3万多台,男女工人5万人左右,依靠丝织业为生的居民达20多万人,年产值达白银1200万两。清廷在江宁、苏州和杭州特别设立三个织造衙门,江宁织造的地位仅次于两江总督。
早在上海建市之前,在朱家角、罗店、娄塘等地,纱锭店、织机店、布店和布商就已经林立云集。
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代,中国棉纺业已经从家庭作坊转向大型手工工场,有的工场拥有多达上千张织机,仅广州一地的棉纺织工场就有2500多家,纺织工人5万余名。
在原料和技术统一的情况下,这些棉布品种往往具有产地特色:上海三林塘、乌泥泾的细棉布“紧细若绸”;无锡棉布“坚致耐久”;质地坚实的“南京布”一直是国际市场的名品。但有一点,这些棉布绝大部分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完成的,如此庞大的交易量也是乡村对乡村的交易,并没有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明孝宗时的邱濬留下的记录说,当时棉花“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到了晚明时期,中国四分之三的地区都在种棉织布,没有土地可种植棉花的农民,则从城市牙行那里购买原材料。
对于东南沿海来说,印度成为棉花的主要来源地。到18世纪末,中国从印度进口的棉花比英国从美洲进口的还多。
英国东印度公司征服印度后,从事印度、中国和英国的三角贸易,将印度的棉花运到中国,将中国的茶叶运到英国,每年有2700万磅原棉从加尔各答运往广东的纺织厂。
东印度公司最初从南京附近采购的“紫花布”只有2万匹,很快就增加到20万匹。这些精美结实的“中国土布”被出口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中国具有远洋航行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但却缺乏开拓海外市场和推动原始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中国棉布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商品,极受英国和美国商人的欢迎。即使在英国发生纺织机器革命的初期,中国手工土布仍然在性价比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未漂白之棉织匹头称为‘南京货’,初行于欧洲,后及于美洲。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乡镇工业产品仍保持着一种黄昏前的质量优势,直到西方超越中国为止。”
但是,中国传统纺织业始终停留于木器时代,纺织机多以竹木和牛筋麻绳捆扎而成,人力也是主要动力。
江南的棉花革命与英国的棉花革命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方面是棉纺织品的大量输出,另一方面是棉花和粮食的大量输入。
中国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但从明清起,这里就已经成为最大的粮食输入地,江南米价节节攀高。一般而言,三斤棉花织一匹布,三斤棉花值一钱二分,一匹布值五分,工业价值明显比农业价值高得多,起码在两倍以上,这必然导致人们弃农从工,从粮食的生产者变成粮食的纯消费者。据不完全统计,18世纪初的嘉庆年间,每年通过长江水路运往东南沿海的粮食就在两千多万石左右,清朝末期更是达到三四千万石,几乎翻了一番。
对于前工业时代中国对外丝货贸易之昌盛,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曾说:“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辉灿烂的历史。”
从1719年到1833年的一个多世纪中,广州接纳的外国商船吨位增长了13倍,但中国却在世界贸易从大陆转向海洋的重要时期,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背道而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近代手工业起步甚至要早于欧洲,同样也是由棉纺织业开局,但在机械化程度和动力方面却落后于西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未发展成为工业革命——
尽管棉纺织业如此广泛,但是并未获得技术上的进步。中国没有成功地发明像萨克森羊毛纺车或飞梭,或许是因为生产资料有限,而劳动力富余,这意味着缺乏为节约劳动力而提高织布技术的动力。
同时,重工业的缺失,也是中国未能产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1831年,中国棉纺织品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手工终于败给了机器。10年之后,现代以鸦片和战争的方式敲响了中国的大门。
现代学者因为掌握了更多也更全面的资料,开始重新审视前现代时期的全球贸易,从而发现中国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考虑到中国在18世纪向全世界出口瓷器,英国的工业革命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大发明大创新的结果,也不是人们探索已知世界的巨大能力的体现,也不是英国人发扬企业家精神而导致的结果。这只是英国相对它的欧洲对手,主要是德国和低地国家,以及亚洲的竞争者中国和印度,而暂时取得的优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