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的收割机(2)
在机枪出现之前,欧洲殖民军队面对使用传统弓箭的土著骑兵,仅仅依靠火枪仍没有绝对胜算,甚至有时还来不及射击,就被冲上来的骑兵杀伤。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舰载火炮,这可以帮助他们夺取沿海地带,但若要深入内陆,火炮运输艰难,机动性差,根本发挥不出太大作用。最明显的战例就是19世纪时,英军在阿富汗损兵折将,一败涂地。
如果说传统弓箭尚可与普通火枪一较高低,那么机枪排山倒海一般的射击密度可形成压倒性优势,仅靠弓箭和冷兵器根本不堪一击。哪怕骑兵再快,也很难冲到机枪跟前。因此,马克沁机枪成为一种可怕的殖民武器。机枪不像沉重的火炮,它可以比较轻易地被带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如此一来,欧洲人曾经难以涉足的非洲大陆和中亚内陆变成机枪屠戮的战场。
有了机枪,征服变得轻而易举。马克沁机枪可以射穿以砖石、混凝土和沙袋修筑的防御工事。暴露在马克沁机枪之下的步兵或骑兵对急雨般射来的子弹根本无法避开。马克沁机枪因此被称作“死神的收割机”。
马克沁机枪一问世,就立刻实现了机器对人的军事优势,成为最可怕的“帝国工具”。对于新装备了这种武器的英国士兵来说,殖民战争似乎“更像是打猎而不是战斗”。
1893年,罗得西亚50名步兵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如狂风扫落叶一般将3000名祖鲁人杀死;1898年,在苏丹的恩图曼之战中,5个小时内有15000名苏丹人“像割草一样一茬茬”地死在英国人的马克沁机枪之下。非洲人哀叹道:“白人的枪喷吐着子弹,好像天空下起冰雹一样。”
1904年,英国远征军在中国西藏又一次展开屠杀,2挺马克沁机枪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杀死了六七百人。英军士兵在信中说:“马克沁机枪报复般响声不绝,如此惨绝的杀戮,世界上没有哪支军队能坚守阵地。这不是战争,而是屠杀。”
在一战前,欧洲传统精英拒绝将机枪用于欧洲战场,但他们并不介意将其作为殖民武器用来征服原住民。一位英国作家骄傲地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有马克沁机枪,而他们没有。” 马克沁机枪发明后的十余年,西方人就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非洲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伴随而来的还有极端的种族主义。
1884年,李鸿章曾在伦敦观看过马克沁机枪试射。他看到一棵大树瞬间被射倒后,大为惊讶;得知半分钟就发射了300发子弹,马克沁机枪的售价更是高达30英镑,李鸿章连连摇头,说这种枪耗弹太多、太昂贵,中国不能使用。丹麦国王也认为,这种机枪一旦开始射击,就会浪费大量子弹,只需10分钟,它就能让一个国家破产。
由于马克沁机枪的出现,在战争中进攻一方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这使得战争在堑壕战的僵持中变得遥遥无期,作战双方都被机枪压制在战壕和地洞中度日如年。
马克沁机枪的出现,展示了工业化如何摧毁传统社会秩序,它彻底消解了传统观念中的勇敢精神,再勇敢的冲锋也难以逾越它的机械屏障。这种战场僵局直到坦克出现才被打破,而坦克这个钢铁“怪兽”则将战争彻底带入工业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第一场机械化战争,马克沁机枪成为摩托车、坦克、装甲车、飞机、军舰,甚至“齐柏林”飞艇上的标准装备。
当时德国陆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超过12500挺,平均每1个团装备100挺。在1916年7月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人以平均每100米布置1挺马克沁机枪的火力密度,向宽40公里进攻正面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一天之内就造成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一名英国战地记者写道:“德军机枪疯狂扫射,我们的士兵就像割草机下的野草一般纷纷倒下。”更可怕的是,这些年轻人不仅要去送死,还死得毫无意义。事实证明,武器的进步远远超越了人的认知,年迈的将军们正在指挥一场他们根本不了解的战争。
当索姆河战役结束之际,被英国皇室赐封爵士爵位的马克沁在英国斯特雷瑟姆去世。
这场战争共造成交战双方约126万人阵亡。这么多人死在马克沁机枪之下,想必这也是马克沁所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