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鄙时代(2)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衍生出书法这种独特的审美艺术。李泽厚将书法艺术称为近乎音乐和舞蹈的“线的艺术”。随着技术进步,钢笔取代了技艺复杂的毛笔;现代之后,没有方向感的一次性圆珠笔又取代了钢笔;电脑时代以来,键盘敲打逐渐替代了书写,书写的历史濒临消亡。
古老的中国书法成为少有人继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作家来说,电脑写作更容易使人联想到“生产”乃至“批量生产”,而不是创作。每一次的“保存”都会把修改的痕迹消灭得干干净净。
据说当初发明机械打字机的初衷,是为了使盲人和弱视者也可以“书写”。因为视力很差,尼采最早采用打字写作,有人认为尼采的思想与“打字”有密切的联系,尼采本人也承认“书写工具影响了我们的思维”。
从文字诞生起,书写作为一种工具,就是人的思想、认知、论断和情感的外在化表现。与传统手写相比,机械打字使文字的书写速度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从而改变了人的写作和思维模式。印刷字体现的是统一、工整、呆板的机器审美,这种审美发展到极致,便有了风靡世界的机器舞。
机器时代,文字以数字方式输入和传播,通过瞬时性显示到屏幕供人阅读。代码输入消解了汉字描摹的诗意。对结构复杂的汉字来说,书写意味着对字的间架结构的不同搭建,毛笔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而键盘则宣告了这种“可能性”的终结。
书写的机器化并不完全是机器导致的,明清时期的馆阁体其实就是一种书写的机械化和标准化,致力于让书写千人一面。在安装了无数种字库之后,今天的电脑可以书写出各种制式文字。文字越来越接近机器,而离人越来越远。在使用电子排版和印刷字体的人那里,世界被简化为“速度”。
早在电脑诞生之前,“键盘”就已经在广泛使用。面对打字机时代的“机器语言”,海德格尔感叹道:
文字不再通过手来写了,不再是真写了,而是通过手的机械压力。打字机把字母从原本属于手的领地夺走了——这意味着手从原本属于文字的领地退出了。文字成了某种“打”出来的东西……今天,手写的信函使快速阅读减慢,因此被认为是老派的和不合时宜的。机械式写作在书面文字的领域剥夺了手的尊严,将文字的价值贬低为不过是一种交流工具而已。
CAD出现后不久,就全面取代了传统的手绘蓝图。一位年轻的建筑师感叹说,当设计者用手画出那些线条和树木,这一切都会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他通过绘制来认识地形,而不是让电脑来自动“生成”。
如果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那么对文化艺术来说则另当别论。确切地说,工业化浪潮在消灭了知识文盲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艺术文盲。
这种“文盲”缺乏传统的审美和人文情趣,他们占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在一个重商时代,他们是会计、工程师、老板、经理、医生……对他们来说,文字只是一种工作的工具和机器符号,与文化失去了关联。
本雅明指出,在过去时代里,“独一无二性”的手工艺术作品带给人们“个体感受”的沉思,机械复制技术则使艺术品沦为大众消费品——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首次把艺术作品从对仪式的寄生性依赖中解放出来。在大得多的程度,被复制的艺术作品变成了为可复制性而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复制技术使复制品脱离了传统的领域,通过制造出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它以一种摹本的众多性取代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教人去生活,而后者教人去工作;前者是为了成为有趣的人,后者是为了成为有钱的人。毫无疑问,功利化教育极其不利于一个人身心的成长。
对于富裕的现代人来说,艺术或许是最后的奢侈品。所有的奢侈品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其艺术性,而艺术本身就带着手工的强烈印记。奢侈品的民主化其实也是艺术的民主化。当物质上的炫耀越来越遭到鄙视时,后现代的新人类或许将进入一个艺术时代。
艺术是对技术的反动,现代艺术浪潮与机器同时兴起,人们对艺术的热爱与对机器的崇拜并行不悖。所谓艺术,其实不过是手艺的最高形式;但在技术时代,手艺连同艺术一起面临被消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