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青瓦达孜宫殿遗址考古探秘(2)

书名:探寻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本章字数:1767

不过,我对这种说法并不完全赞同,因为从时代特征而论,除了吐蕃时期的墓葬,吐蕃时期的宫殿与城堡同样可以使用类似的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虽然民间传说这处夯土是唐金城公主的墓葬,但按照吐蕃王室墓地的营建情况来看,包括吐蕃赞普、赞蒙和王室主要成员在内的陵墓主要都位于琼结河右岸的敦卡达和木惹山两个陵区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藏王陵墓区内。那么,在本来属于宫殿建筑区范围内的青瓦达孜山上孤零零地分布着这么一座墓葬,似乎并不合情理。而且,这处夯土堆所处的位置又十分重要,系山体中腰部可以扼守控制山上和山下两端的最有利的地形位置,如果真在这里营建一座墓葬,那么早期的吐蕃“青瓦达孜六宫”就势必与这座墓葬合建于一地,生人的居址与死者的亡灵共居一处这种习俗在吐蕃时期的丧葬观念中缺乏相应的依据。更何况如果按照民间传说——之所以将这座墓葬建在此处,是因为死者患有奇异病痛故亡,若果真如此,那么将其与高贵者的宫殿共建在一地,就更有悖于常理。再从这处夯土台基与后来建筑遗存之间的共存关系来看,后期那些石砌的建筑物多处利用了这处夯土堆作为建筑基础,在其之上形成后期建筑叠压,打破这处夯土台基的考古层位学关系随处可见,可知当时人们对其并无任何回避与忌讳之心。所以,综合上述因素,我推测现在还很难排除这种可能性,即这处夯土台基原本可能就是吐蕃时期青瓦达孜宫殿的某一建筑遗存,在后期它仍被作为建筑旧址加以利用,至于墓葬的传说也许只是人们的一种附会之说。

如果这个推测可以成立的话,接下来需要解释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在于:今天看起来如此高耸、陡峭的山脊之上,又如何能够建起可供吐蕃王公贵族们居住生活的殿堂呢?通过此次考古调查和试掘,我们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线索——

第一,此次发掘中编号为ZB的遗址,它位于整个遗址的最下端,修建于青瓦达孜山西南侧山脊下端平向延伸出的一处山头上。该建筑属于西藏传统的山崖式宗堡建筑,其修筑方法是先用土石在山脊东、西两侧陡峭的崖面向上砌筑出平台,然后再以平台为基础修筑高大的多层建筑。ZB遗址上现堆放着大量的石块,东侧可见一段长约6米、厚约1.7米的墙体,西侧仅见部分基础,而南、北两侧则不见任何基础。据测量,该遗迹东西残长约37米,南北残宽约43米,可见如果采用这种在山脊上先筑起一个广阔的建筑平台,然后再在其上建筑殿堂的修筑方法,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文物局提供的一张清代琼结宗政府的照片上可以观察到,原来的琼结宗政府的主体建筑正好就是在青瓦达孜宫殿旧址上建立起来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毁。1984年曾在原址上修建过琼结县电视转播台,目前也已废弃。从琼结宗政府的这张旧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所采用的建筑方式,是在山体沿山脊两侧用石块砌出建筑平台,然后再在平台上用整齐的片石砌建主体建筑物,这和考古发掘的ZB遗址的建筑方式是相同的。

在这张极为珍贵的旧照片上,还可以观察到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此处建筑与远处山脊上的城墙是连接在一起的,并且都是采用相同的石材用相同的建筑方式砌建的。而现存ZB遗址上所残存的石砌基础和墙体,也与之基本相同,表明两者之间在年代上相近或相同。联系到藏文史料中所记载的青瓦达孜建筑史来看,文献记载当香波城堡被攻下之后,该城的石料被运去作为修建青瓦达孜城的基石,可以由此推测早期的青瓦达孜宫殿和城堡,大体上也应是采用这种相同的方式砌筑起来的。

至此,青瓦达孜遗址的建筑历史可以归纳如下:青瓦达孜山体上现存的考古遗址中,真正属于吐蕃时期的遗存目前仅发现小面积的第一期建筑,即残存于山体中腰部的夯土堆;第二期建筑年代可能晚在明代以后,此期建筑充分利用了吐蕃时期的第一期建筑,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葺、改造,或完全在原址上重建,在建筑技术上则采用了新的“以石砌建法”,建筑材料也主要利用了经过人工加工成型的片石、石块等,早期土、石、木、草并用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西藏古代史上素负盛名的青瓦达孜遗址早期的全貌已经难再寻觅和复原,原因是它已经和后期的建筑融为一体。由于帕竹地方政权在琼结设琼结宗,于青瓦达孜山上建宗政府,早期的“青瓦达孜六宫”,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完全融入后期的琼结宗政府建筑之中,从而难以剥离和区分,仅有山脊中部那座充满神秘传说的夯土堆,在残垣断壁之中还闪烁着冥冥之光,穿越历史的时空,向世人展示着青瓦达孜城堡和宫殿吐蕃时代的残碎片段。

写作于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