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八节 立志读书

书名:陈子昂传本章字数:2417

陈子昂在书桌前展开书卷,读了一会儿,抬头望向窗外。不过,并不是窗外的景色吸引了他。他的目光并未聚焦,眼前一片模糊,像是在看虚化后的照片。不一会儿,眼眶湿润——陈子昂哭了。

他在为刚刚看过的书中人物而哭。

这个书中人物,是戾太子刘据,汉武帝刘彻与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嫡长子。刘据是汉武帝29岁时才出生的,与中年得子的陈元敬一样,汉武帝对这个儿子非常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子夫逐渐失宠。就如汉武帝另一位宠妃李夫人临终前所说:“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母后失宠,太子与汉武帝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

汉武帝晚年求仙屡屡受挫,他把原因归结为有人使用巫蛊之术进行破坏。这里所谓的巫蛊之术,就是用小木人等道具对人实施诅咒。征和元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擅用军饷被判死刑,公孙贺请命抓捕要犯朱安世,欲以此换儿子一命,汉武帝应允了。但朱安世被抓后,在狱中向汉武帝上书,指出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以及行巫蛊诅咒天子之事。征和二年,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因此事被诛。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其他犯罪,可以接受“一命换一命”的交易;而一旦涉及巫蛊,就算是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也绝不手软。

汉武帝对巫蛊的态度是“穷治其事”,曾经得罪过太子的宠臣江充从中看到了机会。汉武帝年老体衰,他觉得其原因是有人在用巫蛊迫害他。外人都能明白这不过是自然规律,汉武帝所剩时日恐已不多。如果汉武帝去世,太子即位,江充恐怕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因此,江充就借着汉武帝对巫蛊的深恶痛绝,设法扳倒太子。巫蛊之事,最容易栽赃:搜查的人提前偷偷埋一个,或者搜查时临时放一个,或者直接交一个上去,就说是搜查出来的……栽赃的办法很多,被诬陷的人很难证明巫蛊与自己无关,加上酷吏的严刑拷打,案子很快就能坐实。其实,按照今日“谁主张,谁举证”的理念,应该由搜查的人来证明巫蛊与被告人有关,而不是由被告人来证明巫蛊与自己无关。但当时人的理念不是这么回事儿,因巫蛊而被杀者数以万计,且多为冤死。

后来,江充果然在太子府中搜出了巫蛊所用的桐木人。此时汉武帝在甘泉宫避暑,不在长安。太子内心恐惧,便听从了自己老师、太子少傅石德的建议,将江充抓捕了。与江充一道的另外三个查案官员,一个被杀,两个逃了出去。逃出去的其中一人御史章赣到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太子反了。汉武帝本来不信,但后来又有其他人来报告太子反了,汉武帝遂令丞相刘屈牦发兵平反。太子这边,则一面告诉百官江充反叛被捕,说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一面又想尽办法集结兵力,与刘屈牦一战。但太子的队伍,只是一群临时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根本无法与刘屈牦的正规军队抗衡。结果不出意外:太子兵败,带着两个儿子逃出长安,最后自杀身亡。

这就是汉武帝晚期著名的“巫蛊之祸”事件。事情发生后,壶关三老令狐茂向汉武帝上书,指出:由于江充的“造饰奸诈”,太子“进则不得上见,退则困于乱臣”,因此才“盗父兵以救难自免”;太子本来“无邪心”,“子无不孝,而父有不察”,问题出在小人作祟和父子沟通不畅。汉武帝看了令狐茂的上书,恍然大悟。可惜的是汉武帝“感悟”太晚,最后以太子流亡自杀的悲剧收场。

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曾撰文辨析,此事未必出于江充栽赃,太子确实有自己施行巫蛊之术的可能性。但在唐代人看来,刘据之死就是一桩冤案。比陈子昂略晚、以注《汉书》闻名的初唐学者颜师古就是这样看待相关事件的。陈子昂自然不会例外。垂拱四年,30岁的陈子昂向武则天上《谏用刑书》,在谏书结尾处,他讲述了戾太子刘据的故事:

昔汉武帝时,巫蛊狱起,江充行诈,作乱京师,致使太子奔走,兵交宫阙。无辜被害者,以千万数,当此之时,刘氏宗庙几倾覆矣。赖武帝得壶关三老上书,廓然感悟,夷江充三族,余狱不论,天下稍以安耳。臣每读《汉书》至此,未尝不为戾太子流涕也。

陈子昂说他“每读《汉书》至此”,则《汉书》是他经常翻阅的典籍之一。他十七八岁立志读书之后,“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陈子昂的这种广泛阅读,并非专门以“博”为务,仅作走马观花式的泛读,而是尽可能地悉心体会。他在《谏政理书》中说:

臣子昂,西蜀草茅贱臣也,以事亲余暇得读书,窃少好三皇五帝王霸之经,历观《丘》《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

这里明白交代了陈子昂读书的旨趣:“原其政理,察其兴亡。”换言之,即从历史上各朝各代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汉书》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应该在陈子昂青年时代所读“经史”“代史”之列。那么,陈子昂从《汉书》中体会到了什么,以至于使他“流涕”呢?在陈子昂看来,关于巫蛊的刑法过严、牵连太广,执法官员借机铲除异己,弄得天下人心惶惶,“安则乐生,危则思变”,所以太子刘据遇到这种事情后,会因惶恐而产生过激行为,从而造成了悲剧。刘据是汉武帝在巫蛊事件中“专任刑杀,以为威断”的牺牲品,是“奸人荧惑,乘险相诬”的受害者。站在这个角度看,世人为之唏嘘,陈子昂为之“流涕”,是可以理解的。

陈子昂很不幸,他身处的武后一朝,正是刑峻网密,酷吏当道,陈子昂自己就受过两次牢狱之灾,第二次直接死于狱中。“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刘据的历史悲剧深深刺痛着陈子昂的心灵,使他看到现实“酷吏”政治的不合理之处,所以他一生多次上书反对淫刑。当然,这已经是后面的事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陈子昂立志读书,并没有成为书呆子,而是带着一种“经世”情怀,以历史照亮现实。他不再像之前那样“驰侠使气”——但也可以说,他依旧“驰侠使气”,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他在读书的过程中“原其政理,察其兴亡”,为日后为官生涯的各种政治主张积累了丰富的典籍资源。

当然,在这一时期,陈子昂不仅重视从书本中汲取历史经验,也非常关心现实问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蜀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现状,以为日后的从政做准备。那么,陈子昂调查了哪些方面的现实问题呢?我们留待下一节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