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十八节 献书阙下(1)

书名:陈子昂传本章字数:2260

文明元年五月,高宗灵驾西还长安,八月,葬于乾陵。

在这之前,朝廷将高宗灵驾西还的消息以诏书的形式昭告天下。陈子昂看到诏书后,对朝廷的这个举动感到忧虑。他花费几天时间,写好了一份谏书,以“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至诛夷而无悔……敢触龙鳞,死而无恨”的精神,在“庙堂未闻有骨鲠之谋,朝廷多见有顺从之议”这种几乎无人谏言的情况下,“不顾万死,乞献一言”,“冒死献书阙下”,对诏书中高宗灵驾西还的决定提出异议,力主葬高宗于山河形胜的洛阳。陈子昂的这份谏书,名为《谏灵驾入京书》。

陈子昂在长达一千五百余字的《谏灵驾入京书》中,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长安所属的关中一带已是今非昔比。秦汉时期的长安,“北假胡宛之利,南资巴蜀之饶,自渭入河,转关东之粟,逾沙绝漠,致山西之宝”,所以秦据咸阳、汉都长安可以“削平天下,弹压诸侯,长辔利策,横制宇宙”。现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燕、代屡遭匈奴侵扰,巴、陇常受吐蕃威胁,致使“西蜀疲老,千里运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人民生活受战争影响极大。况且关中一带近年发生严重灾荒,黄河以西已成不毛之地,甘肃以北很少能见到青草,人民大量逃亡,“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去年的收成稍微好一点,不过能勉强保住性命,但“流人未返,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善,更不要说什么积蓄的粮食了。这种情况下,如果将高宗灵驾西迁,“千乘万骑,何方取给”?何况还要兴师动众营建陵墓,役使大批工匠,必然会影响到百姓的农时耕作,进而加深饥荒的程度。如果不幸再发生点水旱灾害,百姓还如何生活?

第二,天子以四海为家,不一定非得回长安安葬。备受推崇的上古圣君已经为我们做了榜样。“舜死陟方,葬苍梧而不返;禹会群后,殁稽山而永终”,他们难道是喜爱蛮夷之乡而鄙弃中原吗?不是的。舜葬苍梧、禹葬会稽,反而更加能够“示圣人之无外也”,展示出他们对四海一视同仁的态度,所以至今传为美谈。这事放到高宗身上,难道只有长安可以营造陵墓,洛阳就不行吗?显然说不过去。

第三,洛阳是风水宝地,于治国而言十分重要。洛阳附近有景山、嵩山、北邙山等名山,有祝融、太昊等上古帝王的遗迹,如果营建陵墓,哪还有比此处更好的地方呢?洛阳是天地交会的中心,“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帝王居于此处,只需要克己修身就能够“天下和平”。如果陛下放弃洛阳而将高宗灵柩西迁长安,无异于“弃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险”,斤斤计较于曾子、闵子骞所奉行的孝道,而忽略了治国的要道。况且“太原蓄钜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如此重要的“国家之宝”,现今竟然要“舍而不顾”,如果有“鼠窃狗盗”之辈趁机作乱,“西入陕州之郊,东犯武牢之镇,盗敖仓一抔之粟,陛下何以遏之”?这种情况一旦发生,那就悔之晚矣。

以上的概述,基本上按照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原文的顺序。看得出来,整篇文章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表述,也是根据论述的需要骈散结合,具有一定的气势和节奏感。同时,也表现出了陈子昂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对历史掌故的熟悉,以及对长安、洛阳两地情况了解之深入。

我们在本章第一节讲过,当时皇帝是睿宗,但是“政事决于太后”,所以陈子昂的谏书虽然是献给皇帝“陛下”,其中也说到了“陛下何不……咨谋太后”这样的话,而实际上这封谏书也是上呈到了太后武则天面前。《谏灵驾入京书》让皇帝“咨谋太后”,武则天自然爱听;对比分析长安、洛阳之优劣,“盛言东都胜垲,可营山陵”,更是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里。武则天自高宗逝去后,多住洛阳,很少回到长安。据说武则天当年以极为残酷的方式处死王皇后、萧淑妃,武则天几次见到二人化为厉鬼,“被发沥血如死时状”。萧淑妃死前说了一句:“愿它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因此宫中不再养猫。武则天连萧淑妃提到的猫都怕,整日疑心王、萧为祟,她的生活就全在阴影之中。所以,武则天“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虽然现在学者们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质疑,但在武则天时期,像陈子昂之流和普通百姓听闻的宫廷“秘辛”,想必就是如此;大家私下里对武则天长居洛阳不愿回长安之事的看法,大概也会扯上她与王皇后、萧淑妃的恩怨。总之,长安,洛阳,武则天选择后者,长期留居东都洛阳,就连高宗西葬长安也未曾亲临。即使不谈迷信,就从政治角度而言,长安显然也不如洛阳:“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经营,长安早已成为李唐宗室政治势力的中枢所在,这对武则天一心要实现‘以凤冠换龙袍’的目标是十分不利的。”而陈子昂的《谏灵驾入京书》,则是从经济角度,言之凿凿地论证了洛阳比长安更好,岂不正中武则天下怀?

所以,武则天“览其书而壮之”,要召见《谏灵驾入京书》的作者。其貌不扬的陈子昂,却在金华殿上侃侃而谈,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又一次让武则天十分满意。武则天下敕评价道:“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曜。”遂授陈子昂为麟台正字。

不过,陈子昂的意见并未被采纳。如我们前面所言,文明元年五月高宗灵驾还是西还长安,八月葬于乾陵。但陈子昂在《谏灵驾入京书》中的精彩论述,却获得了武则天的肯定,成为其“授麟台正字”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某些学者所说:“作为进谏文来说,此文无疑是失败的。但作为干谒文来说,却是成功的。”当然,他能获得麟台正字这个官职,也与他在金华殿上的表现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在金华殿上的慷慨陈词,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的内容,我们却可以从他另一封谏书中看到相关的论述。这封谏书题为《谏政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