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十八节 献书阙下(2)

书名:陈子昂传本章字数:2589

《谏政理书》与《谏灵驾入京书》一样,开篇均自称“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据《孟子·万章下》云“在野曰草莽之臣”,因此,这两份谏书都是陈子昂未获官时所献。大概在诏告高宗灵驾西还一事后不久,朝廷便下了另外一道诏令,“问于贤士大夫曰:‘何道可以调元气?’”。陈子昂在完成《谏灵驾入京书》的同时也完成了《谏政理书》。当他因《谏灵驾入京书》被“诏见金华殿”时,遂一并上了《谏政理书》,并就“灵驾”“政理”两书的相关内容,精彩地回答了武则天的各种询问,甚至还与朝臣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因为陈子昂在《谏政理书》中有言:“陛下若不以臣微而废其言,乞以臣此章与三公九卿贤士大夫议之于庭。”显然,陈子昂为了这次献书和召见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受到武则天赞赏与授官,自在情理之中。

那么,《谏政理书》是如何应答“何道可以调元气”这一问题的呢?陈子昂首先点明:“元气者,天地之始,万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又以较多篇幅,论述了王政之大端在“安人”,其政治主张是:

天地之道,莫大乎阴阳;万物之灵,莫大乎黔首;王政之贵,莫大乎安人。故人安则阴阳和,阴阳和则天地平,天地平则元气正矣。

为了阐明“安人”的重要性,陈子昂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作为理论根基,指出“是以古先帝代,见人之通于天也,天之应乎人也。天人相感,阴阳相和,灾害之所以不生,嘉祥之所以迭作”,只有通过“观象于天,察法于地”了解“天地之道”,施行符合“天地之道”的做法,才能让人民“安其俗、乐其业、甘其食、美其服”,形成太平昌明之世。然后,陈子昂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佐证“安人”与否,涉及国家的兴衰成败:唐尧、虞舜、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能成就太平盛世,关键就在于“敬授人时”,在于“顺天应人,诚信忠厚,加于百姓”,在于“天人之道始和”“和之得也”;而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以及隋炀帝之所以酿成乱亡之祸,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君穷奢极欲、昏庸暴虐,违背“天地生人之理”,“和之失也”,致使民怨沸腾,天地震怒,灾变屡兴。总之,陈子昂认为“安人”是治国理政“调元气”的根本。

至于如何“安人”,陈子昂接下来便提出了几条具体措施:

第一,兴建明堂。所谓“明堂”,就是“明政教化之堂”,即孟子所谓“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是天子的庙堂,举凡祭祀、朝会诸侯、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等,意义重大的活动,当在这里举行”。“昔者黄帝合宫,有虞总章,唐尧衢室,夏后世室”,均是“明堂”的别称,正因为他们建立了明堂,所以才能“调元气、理阴阳”。所以,陈子昂谏言“于国南郊建立明堂”,以行王道教化之事。

第二,效法古代“藉田亲蚕”,即皇帝亲自耕种、皇后亲自接触蚕事,“以劝天下之农桑”,鼓励农业生产。

第三,效仿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尊养年高德劭之人,“以教天下之孝悌”。

第四,明察诉讼,慎用刑狱,杜绝滥用刑罚。

第五,“除害去暴”,从而保证社会秩序安定。

第六,“修文尚德”,从而停止战乱。

第七,“察孝兴廉”,斥逐一切贪官污吏。

第八,赈恤孤寡、伤残、年老、重病等不能自食其力的人。

第九,裁减后宫多余的宫女,将她们放出去许配人家。

第十,弃置不必要的装饰品,必要与否,在于这种装饰品是否“益于理”。

第十一,巫师进行不合礼制的祭祀,从而欺骗、诱惑人们的,需要禁止,并对巫师处以死刑。

第十二,兴太学。陈子昂曾在太学也就是国子监待过一段时间,他见到“国家太学之废,积岁月矣。堂宇芜秽,殆无人踪,诗书礼乐,罕闻习者”的现象,深感忧虑。陈子昂指出,只有振兴太学,才能“聚天下英贤”,也才可以“得贤臣”。

陈子昂提出的这十二条措施,第一条和最后一条讲得最详细,其余十条,则是罗列。这些措施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陈子昂读书时善于“原其政理,察其兴亡”,详细地说就是“察天人之际,观祸乱之由,迹帝王之事,念先师之说”;另一方面,则是据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比如其对太学现状的批评。陈子昂对自己所提措施的正确性十分自信,他拍着胸脯保证,如果能施行他所说的这些措施,“不出数年之间,将见太平之化也”。

这么多具体措施,其实都基于一条总纲:“先本人情而后化之。”这句话化用自《易·咸》所云:“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也就是说,要先明白人心所向、人性根底,然后顺势而为,就能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陈子昂在《谏政理书》中说出这句话,是在总结“自伏羲、神农之初,至于周隋之际”的历史经验,他自己并未明确将之视为“安人”政治主张的总纲。但其《谏政理书》中所提之具体意见,以及《谏灵驾入京书》对长安百姓生活之忧虑、对洛阳有粮仓易招盗贼的推断,都是基于对“人情”——也就是基本人心的同情和理解,随之提出恰当的应对策略。后面的“谏兵谏刑”,我们也会看到这一点,陈子昂总是从“人情”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产生根源与解决之道。所以,我们说“先本人情而后化之”是陈子昂“安人”政治主张的总纲,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也可以让我们对陈子昂的各项谏言有一个更加深切、本质的认识,知道这一系列谏言背后其实有一个恒定的、核心的关切,那就是“人情”。

陈子昂凭借《谏灵驾入京书》《谏政理书》两篇谏书以及金华殿上的侃侃而谈——如我们前面所说,既获得了武则天的称赞,也获得了麟台正字这个官职。同时,这两篇文章还在朝野间产生了轰动效应,正所谓“时洛中传写其书,市肆闾巷,吟讽相属,乃至转相货鬻,飞驰远迩”,“由是海内词人,靡然向风”。陈子昂因此名声大噪。面对这样的现状,陈子昂胸中热血沸腾,他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表露了此时的豪情万丈:

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

主人何发问,旅客非悠悠。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

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

诗的前四句,写自己弃隐从官。五六两句回答主人的质疑:自己虽然是客居之人,却绝非庸碌之辈。接下来便说明自己的情况和愿景:我即将谒见贤明的皇帝,呈献治国的良策,从而像蔺相如取连城璧、公孙弘对策一样,建功立业,拜相封侯;如果不能这样,那我也宁愿拂衣而去,隐居学道,绝不会与势利小人一起随波浮沉。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概就在垂拱元年前后,至于是献《谏灵驾入京书》《谏政理书》之前还是之后,并不重要。因为,陈子昂接下来还会以极大的热情和自信的心态,多次“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欲知他还会指出一些什么样的朝政弊端,提出什么样的政治主张和措施,那就请读者诸君继续往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