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十九节 条上利害(2)

书名:陈子昂传本章字数:2022

在这样的环境下,虽然也有李敬业、裴炎等人以不同的方式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识时务,溜须拍马,所以“四方争言符瑞”。但是陈子昂却并不如此。垂拱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武则天召见陈子昂,赐其纸笔,命他“言天下利害”,也就是关系国计民生之大事。陈子昂如他在《答洛阳主人》诗中所说,“宁随当代子,倾侧且沉浮”,没有说些无关痛痒或武则天爱听的谄媚之言,而是激扬文字写下了《上军国利害事》,切实指出了目前朝政存在的三大时弊。

陈子昂第一条谈的是“出使”问题。其时,武则天曾下诏派遣使臣巡察天下诸州。陈子昂认为,使臣人选应该满足“雅合时望,为众人所推,仁爱足以存恤孤惸,贤明足以进拔幽滞,刚直足以不避强御,明智足以照察奸非”的条件,才能起到考察地方官员、知晓民间疾苦的作用。武则天派遣使臣的目的是好的,但由于对出使一事的重视不够,因此“不选人”,任非其人,导致“黜陟不明,刑罚不中,朋党者进,贞直者退”,不但无功,反而干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使臣“愈出而天下愈弊”,使臣“弥多而天下弥不宁”。这是陈子昂在家乡时的亲身经历,所以他深切知道其中的弊病。陈子昂建议武则天召集朝廷百官,推选德高望重之人作为使臣,并且以崇高的礼节表示对“出使”一事之重视,很快就能产生应有的效果:“陛下圣教,不旬月之间,天下家见而户习也。”

陈子昂第二条谈的是“牧宰”问题。这一条,我们已经在第二章第四节提到过。陈子昂认为,刺史、县令等地方官员是朝政落实的关键,如果地方官员不得其人,朝廷虽然“布德泽,下明诏”,百姓却因为地方官员的贪暴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无法知晓朝廷的盛德眷顾,他们只会以为天子的政令就是如此,所以会对朝廷产生怨恨。“自有国来,此弊最深,而未能除也”,因此陈子昂建议武则天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与贤明的宰相一道拿出对策,“救正此弊,使天下之人稍得以安”。

陈子昂第三条谈的是“人机”问题。陈子昂提醒武则天,天下百姓尚不能安居乐业,而造成百姓不安的主要原因乃是频繁地发动扩张领土的战争。他说:

当今天下百姓,虽未穷困,军旅之弊,不得安者,向五六年矣。夫妻不得相保,父子不得相养。自剑以南,爰至河陇秦凉之间,山东则有青徐曹汴,河北则有沧瀛恒赵,莫不或被饥荒,或遭水旱,兵役转输,疾疫死亡,流离分散,十至四五,可谓不安矣。

在此之前,唐军曾与吐蕃军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高宗咸亨元年大非川之战,吐蕃军队大败唐军;仪凤三年,唐军与吐蕃军在青海展开激战,又一次惨败。陈子昂本着“遂事不谏,当复何言”的原则,直截了当地批评说:“国家所伐吐蕃,有大失策。中国之众,半天下受其弊。”陈子昂说目前边境之战停了大概半年,百姓得到休息,“人心稍安”。而现在之所以要向武则天提出这个问题,“更论天下之危机”,是想提醒武则天不要听信“贪夷狄之利”的将相的话,不要“以广地强武为威,谋动甲兵以事边塞”。现在看来,陈子昂的忧虑是对的。几乎与陈子昂写这篇谏书同时,武则天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讨伐突厥。陈子昂写谏书时是否知道此事或直接针对此事,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恰好在这个时候向武则天提出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逆龙鳞”了。陈子昂还告诫武则天应该记取隋炀帝“北讨胡貊,东伐辽人。于是天下百姓穷困,人不堪命,机动祸构,遂丧天下”的教训。他认为,只要实行较为宽松的仁政,“垂衣裳,修文德,去刑罚,劝农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周边少数民族“自知中国有圣人,重译而入贡”,就能不战而屈。

从以上三条我们可以看出,陈子昂论述的核心还是“安人”,这三条关系“军国利害”的谏言都是站在“安人”的角度提出的。他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中深切认识到:“夫百姓安则乐其生,不安而轻其死。轻其死,则无所不至也。”这一点认识,也是基于其“先本人情而后化之”的总纲而提出来的。千年后康熙皇帝在读了陈子昂《上军国利害事》后就明确指出:“论事简当,不涉枝蔓。百姓安则乐生,不安则轻生,洞达人情,可谓经国之言。”陈子昂提出的“出使”“牧宰”是官吏选用问题,“人机”是边疆战争问题,这二者都在我们上节所讲的《谏政理书》中出现过:“修文尚德,以止天下之干戈。察孝兴廉,以除天下之贪吏。”只不过陈子昂现在从“安人”的核心政治主张、“先本人情而后化之”的总纲出发,讲得更加翔实具体。时间不过一年有余,谏书不过两篇,我们已经能看出陈子昂政治思想的核心、总纲、延续与发展。

是的,陈子昂的形象会随着本传的展开而越来越丰满。现在的陈子昂,虽然在《上军国利害事》中谈到了战争的问题,但他自己实际上并未真正上过战场。他之所以反对与吐蕃、突厥作战,主要还是以“安人”的政治主张为根基,同情百姓,做一些书生之谈罢了。而就在下一年,垂拱二年春,陈子昂第一次负剑北征,亲历军旅生活。那么,曾经“驰侠使气”,后又成为一介书生的陈子昂,其军旅生活究竟如何?在“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后,陈子昂的思想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在下一节中继续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