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 大周受命(3)
当然,陈子昂之所以接受并拥护武则天称帝,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我们再分析一下其中两个原因。
第一,陈子昂自文明元年入仕以来,就一直是武则天临朝称制。换句话说,朝廷的最高权力在武则天手里,从陈子昂入仕起就是这样。陈子昂之前的奏疏,名义上都是给“陛下”——也就是睿宗皇帝——谏言,实际上是在给武则天谏言。这一点,陈子昂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在第一次上《谏灵驾入京书》时就写道:“况皇太后又以文母之贤,协轩宫之耀,军国大事,遗诏决之,唐虞之际,于斯盛矣。”又说:“陛下何不……咨谋太后……”陈子昂与裴炎不一样。裴炎经历过高宗时代,所以当武则天临朝称制的行为太过分时,他会主动劝谏太后,最后因劝谏太后还政于睿宗而丧命。而对于陈子昂来说,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一直就是武则天,武则天“不改旧物”,只是“惟新”取一个帝王的名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第二,睿宗李旦未曾有过实权,所以我们也无法对其进行评价,但在此之前的中宗李显又如何呢?无非是想着为韦皇后一家人滥封官职。所以,就如何磊先生所分析的那样:“太后的临朝称制,远比上台后一心只想着给外戚加官晋爵的中宗强得多,只要我们不是站在维护封建宗法世袭制的立场上,大致都会得出这一结论的。”后来被世人公认的唐王朝的忠臣贤相如狄仁杰、娄师德、姚崇、宋璟等人,都愿意忠于并歌颂武则天;几十年后,以“致君尧舜上”为使命的杜甫也赞扬武则天说:“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可以看出武则天在当时及唐朝后世确实是一位受到臣下尊敬的较为能干的统治者。陈子昂对武则天的谀辞颂扬,其中或许有文学夸张、公文套话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认里面包含着真实的情感——陈子昂有充分的理由觉得自己“生长休明,亲逢圣人,又睹昌运”,他也有充分的理由在武则天称帝时欢呼:“天授万年,圣帝煌煌!”
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她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一个春天——天授二年正月,在京城东郊筑园丘祭祀天地,为了附庸风雅粉饰太平,她令文人学士们赋诗助兴。素负“文章宿老”之名的朝官李峤,写了《皇帝上礼抚事述怀》一诗,堆砌雅句丽词,歌颂武则天的功德和天下的太平。武则天听后很是高兴,于是指令陈子昂赋诗唱和。陈子昂遵从圣旨,提笔献颂,写了《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应制》:
大君忘自我,膺运居紫宸。揖让期明辟,讴歌且顺人。
轩宫帝图盛,皇极礼容申。南面朝万国,东堂会百神。
云陛旂常满,天廷玉帛陈。钟石和睿思,雷雨被深仁。
承平信娱乐,王业本艰辛。愿罢瑶池宴,来观农扈春。
卑宫昭夏德,尊老睦尧亲。微臣敢拜手,歌舞颂维新。
就基调而言,这首诗与李峤所作是一致的,都是吹捧武则天的功德和天下的太平。但是,“李诗通篇颂谀,此首则合颂、讽为一”,所以,相比较而言,陈子昂的诗比李峤的诗立意更高。陈子昂诗的前十二句均是在颂扬,从第十三句开始就有了讽喻的意味。他提醒统治者天下太平,娱乐一下固然很好,但莫要忘了“王业本艰辛”。“愿罢瑶池宴,来观农扈春”,则一语双关:一方面是说人间过于美好,所以甘愿不吃瑶池之宴席而要来看人间的农作;另一方面也在提醒统治者应该重视农业,少一些奢侈铺张的宴席。陈子昂想起了孔子赞美大禹的话:“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也想起了《尚书·尧典》中对尧行政过程的记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所以,陈子昂说:“看一看夏朝开创者大禹的德行光辉吧,宫室不要修得那么精美!同时效仿上古帝王尧,通过弘扬自己的德行,使家族和睦,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要知道,陈子昂的这些话并不是泛论,而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武则天称帝前后,动辄“赐酺五日”“赐酺七日”,频繁举行盛大的聚饮,祭祀拜神的活动也是次数多且极为讲究排场。其举行仪式、大宴群臣的明堂即所谓“万象神宫”,也是极尽奢华:
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棤藉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号曰万象神宫。
所以,当时就有侍御史王求礼上书批评说:“古之明堂,茅茨不翦,采椽不斫。今者饰以珠玉,图以丹青,铁鷟入云,金龙隐雾,昔殷辛琼台,夏癸瑶室,无以加也。”武则天当然不会搭理这种谏言。不仅如此,她“又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大像”,三级之处即可俯视明堂,五级也就相当于明堂的两倍高。陈子昂有感于此,就借着武则天让其作诗的机会予以讽谏。由此可见,无论武则天称帝前还是称帝后,只要武则天的政治作为与自己的政治理想有所违背,他就会进行讽刺规谏,而并非一味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