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西南俨然旧家国(三)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吴三桂派人暗地铸印,又是那么一大块黄金印,这件要紧的事情竟然被云南同知刘昆侦知。刘昆警惕性很高,就赶紧报告给云南按察使李兴元和云南巡抚朱国治。同时,刘昆还建议这两名清廷委任的大僚,赶紧和钦差折尔肯商量,假装联名上疏皇帝延期搬迁。如此,稳住吴三桂之后,朝廷可以派重兵尽速扼守川西、镇远、常德等险要地带,提前做战争准备。

可巧,云南巡抚朱国治派人给康熙写秘密奏疏,在驿站竟然被吴三桂的兵卒截获。

吴三桂得知事情不密,就加紧准备起兵。

十一月十五日,折尔肯、傅达礼作为钦差,和云南巡抚朱国治一起,到平西王王府谒见,商议行期之事。

酒宴之间,吴三桂依旧虚与委蛇,推三阻四。借着点酒劲,朱国治恼火地说:“钦差大人等候已久,如果王爷您无意撤藩搬迁,就先让钦差大人回京复命好了……”

听朱国治如此无礼之言,吴三桂也急了,当时指着这位云南巡抚的鼻子大骂:“鼠辈安敢尔!先前我把明朝天下都给了别人,云南乃我用血汗挣得,你这贪污小奴,还不容我在此地安身吗?”

朱国治也不服,急着和吴三桂争辩。

按理说,朱国治是云南巡抚,应该仰吴三桂鼻息。但朱国治先前从江苏巡抚调到云南之后,曾主动向吴三桂索取重贿,使得吴三桂非常看不起他,双方由此结怨。朱国治呢,有事没事就给清廷写密疏参劾吴三桂。由于京中眼线甚多,吴三桂竟能把朱国治上报的密疏原文抄录下来,再得意扬扬转给朱国治看……

看到平西王和云南巡抚两个人拍桌互骂,钦差折尔肯也尴尬,赶紧调和。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不是言语能摆平的。

折尔肯等人只得告辞。平西王最近动向异常,事情重大,即使是皇帝钦差也不敢做主,于是折尔肯让傅达礼先回京报告。

傅达礼出城没多久,就被吴三桂手下截回,只得回到昆明城。

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吴三桂召集四镇十营总兵马宝、高起隆、刘之复、张足法、王会、王屏藩,以及胡国柱、吴应期、郭壮图等将官、谋士,齐集平西王王府。而后,接到“邀请”之后,云南巡抚朱国治也率其所属官吏奉命而来。

朱国治以为吴三桂回心转意,找自己商量撤藩的事情。结果,入得王府,看到吴三桂全身戎装,一脸怒容,威坐在殿上,当众正式宣布和清朝决裂,并且勒令朱国治和云南府衙的官员投降。

朱国治虽然是个贪官,可造反的事情他还是知道后果的,马上严词拒绝。于是,吴三桂一声令下,朱国治和一些云南当地不降的官员即刻被逮捕,其中包括云南按察使李兴元、云南知府高显辰以及云南同知刘昆等人。

由于痛恨朱国治先前秘密参劾吴三桂,平西王手下的大将胡国柱刚把朱国治押出王府,就和手下把这位云南巡抚乱刀砍死在当地。

这位朱国治,当初在江苏巡抚任上,滥杀无辜,大兴文字狱,大才子金圣叹就是被他杀掉的,其为人在当地民愤极大。为此,当时苏州就有民谣:“天呀天,圣叹杀头真是冤,今年圣叹国治杀,明年国治被国柱歼。”谶谣有时候也很奇怪,当初编造的时候,百姓可能是为了合辙押韵,但日后朱国治在昆明被杀,还真是被一个叫“国柱”的胡国柱所杀。

吴三桂起事之初,为了招徕清朝官员,收买人心,本来不想多杀人。于是他派人把被捕的清朝官员都放了,皆令官复原职,但李兴元、高显辰、刘昆等人依旧不降,只得重新看押起来。至于康熙派去的钦差折尔肯和傅达礼一行人,也被吴三桂派人软禁起来。

于是,年过花甲的吴三桂意气风发,亲临大校场,召集昆明的众将士们训话。

“撤藩令下,行期逼近,朝廷严催,老夫我拖延至今,恐怕得罪。我想了想,诸君还是乖乖走吧,否则,钦差震怒,尔等平白受辱……”

经此一激,在场诸将大怒:“朝廷逼人太甚!”

吴三桂叹息道:“朝廷严命,不能延缓。诸军思之,我们能在云贵安身立命,得享富贵,是谁赐予的呢?”

“都赖王爷您所赐!”诸将异口同声。

“不!”吴三桂忽然卖了一个关子。

他扬脸望天,深沉言道:“今日富贵,乃先朝之力啊。想当初,我受明朝厚恩,效力辽东,但闯贼攻入京城,逼死先帝,我被迫向清朝乞师,以复君父大仇。后来,率领诸君平定云贵,得以在此栖身。所以,我们今日能在此地安享余年,应是先朝余荫!故君陵寝在这里,我们将离开云南,该向他告别啊!”

此番话语讲完,吴三桂手下不少人还愣怔了一下:故君是谁啊?哦,原来是先前被王爷缢死的永历帝啊……

事情紧急,大家也来不及多想,一激之下,都跟着吴三桂上马。

事先,吴三桂已经派人秘密赶工,给永历帝重修了没有尸身的“陵寝”。这个工程,目的只有一个:起兵之时,当成吴三桂激励誓师动员的场所!

到达目的地之后,群情更加激愤,于是复发易服,高呼反清口号。

骑在马上,豪气顿生。吴三桂宣布,他自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大周”,以明年为大周元年。

接着,吴三桂换了一身孝服,跪倒在永历陵前,亲自酹酒祭祀,而后失声痛哭,近乎晕厥。

作为大奸之人,吴三桂难道表演技能如此逼真?入戏如此之快?其实,他也不全然是表演。吴三桂的眼泪,与其说是为被他缢死的永历帝所洒,不如说是为自己而悲——戎马生涯几十年,杀戮了无数同胞才换来血染的红顶子,忽然一天,又要重新归零,从头来过,再一次背叛他半生为之浴血奋战的清朝……思前想后,确实让他心如刀割!

看到平西王哭得如此悲痛,三军将士也大放悲声。本来就内心痛恨朝廷不守承诺撤藩,随着王爷眼泪的抛洒,将士们情绪激愤——多少年来,满人一直压制汉人。如今,朝廷又逼反平西王,能不心怀愤慨,拼死一战?

当然,如果换成别的明朝大将进行这番激励,将士们复仇的情绪可能会更激烈。但是,这种拜祭永历帝陵寝的举动,确实如同演戏。过后冷静思之:多年之前,永历帝不是被平西王爷亲自缢死的吗?如今,怎么又成了要为永历帝报仇了呢?更何况,王爷跪拜祭祀永历帝,但他自己又要建立“大周”!这“大周”,和“大明”又有什么关系呢……

疑问归疑问,情感发酵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反正,事已至此,也只能跟着王爷造反了。于是,将士们各怀心腹事,随吴三桂到达昆明郊外校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

随着鼓角齐鸣,云南各镇将士整队入场。万马军中,白发苍髯的吴三桂全身披挂,飞身上马,在疾驰中手发三矢,矢矢中的。

见吴三桂年过花甲依旧如此神勇,三军欢呼雷动。

吴三桂如此表演,效果惊人。为此,将士们真心相信,平西王老当益壮,肯定能够率领他们平灭清朝天下。到那时候,全中国都将是平西王和自己人的天下!

为师出有名,讨清檄文是绝对需要的。吴三桂手下文人不少,早就精心准备,多次润色,最终出炉一份大义凛然的檄文: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众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运夫曷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

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亲,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隐忍,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警惕者,盖三十年矣!

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张;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筲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鬻官卖爵,仕怨于朝;苛政横行,民怨于乡;关税重征,商怨于涂;徭役频兴,工怨于肆。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义举,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闻,告庙兴师,克期进发。

移会总统兵马上将耿、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郑,调集水陆官兵三百六十万员,直捣燕山。长驱潞水,出铜驼于荆棘,奠玉灼于金汤,义旗一举,响应万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振我神武,剪彼嚣氛,宏启中兴之略;踊跃风雷,建划万全之策,啸歌雨露;倘能洞悉时宜,望风归顺,则草木不损,鸡犬无惊;敢有背顺从逆,恋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据险扼隘,抗我王师,即督铁骑亲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生儒,精谙兵法,奋拔岩谷,不妨献策军前,以佐股肱,自当量材优擢,无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员,果有洁己爱民、清廉素著者,仍留仕所。催征粮谷,封贮仓库,印信册籍,赉解军前。

其有未尽事,宜另颁条约,各宜凛遵告诫,毋致血染刃头,本镇幸甚,天下幸甚!

以吴三桂名义发派全国的这篇讨清檄文,文采飞扬,气势宏大,确为文士精心大作。但是,如果细看内容,文中不实之词太多,粉饰机心,掩人耳目,竟然说自己委曲求全三十年是处心积虑为了替明朝报仇,全然不提当初缢死永历帝的目的何在。

最让人起疑的,是他提到自己一直奉养明朝“三太子”,志在恢复明朝——哪里有明朝“三太子”在吴三桂手里啊?何况,改易年号,自称“大周”,何来复明,也是矛盾频出。

当然,檄文本来就是攻心用的宣传单。既然清朝干了那么多坏事,天怨神怒,吴三桂就要拯万民于水火了。为了恐吓,他在檄文中还自称有兵三百六十万,更是痴人妄语了。

和日后太平天国杨秀清檄文不同,吴三桂这道檄文在三藩被平灭后,任何清官方或私人著述中都遍寻不到。清朝官方史书中只说吴三桂发“伪檄”,但没有任何内容记载。这是因为,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高压统治和文字狱,上百万份的吴三桂檄文,基本毁灭殆尽。尤其是吴三桂檄文中对清朝多怒骂,又涉及多尔衮时代诸多清廷忌讳的史实,所以清廷竭尽全力要销毁这份檄文。到了乾隆时代,还有夏邑生员段昌绪因为家里藏有吴三桂檄文而遭全家论斩的。所以,这份文件能够流传至今,确实很不容易。

吴三桂初起,檄文四出,贵州、四川、湖南、陕西等省他先前的手下纷纷思变,接连起兵响应。

云南就不用说了,一声令下,除了按察使李兴元、云南知府高显辰、同知刘昆等人宁死不降以外,在云南的清廷官吏大多投降应叛,诸如云南提督张国柱、永北总兵官杜辉、鹤庆总兵柯泽、布政使崔之瑛、提学道国昌等大批汉官汉将,马上响应。他们纷纷接受吴三桂任命,成为“大周”之臣。

造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云南马上全境平定,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接下来,要和清朝争天下,那可是件非常复杂的大事。

吴三桂马上布置军事,命官选将。在他的军事设置中,首先设金吾前后左右四将军,这就是他的禁卫军和指挥中枢了;其次设左右两翼将军,以下再设左右两掖将军、铁骑前后左右将军、骁骑前后左右将军;接下来申明名号,有奋威、仁威、亲威、建威、龙威、绥远、怀远、广武、勇略等将军;最后就是各路总管,设立征朔、讨朔、覆朔、灭朔、殄朔、破朔、剿朔、靖朔八大将军——在各个“将军”之前冠以如此响亮的名号,有那么多“朔”号将军,都是针对清朝而设的。“朔”者,就是代指起于东北的满洲八旗,此字之前冠以“征、灭、殄、覆、破、剿、讨、靖”,深刻表达了吴三桂要彻底消灭清朝的决心!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吴三桂下令大军北伐。起兵之时,吴三桂军队所执战旗皆为白色,步骑兵头上所戴的帽盔也都是白毡包裹,意即为南明永历帝挂孝。

于是,这支白色大军,气势汹汹,满怀悲壮,直向清朝统治区域杀去……

吴三桂起兵,清朝上下起先对此一无所知。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本来差往贵州为吴三桂搬迁备办所需夫役粮草的兵部郎中党务礼和户都员外萨穆哈二人,万分紧急地疾驰到北京兵部衙门。由于日夜兼程,二人下马差点摔死,一时气厥,皆口不能言。良久,党务礼说出了骇人心魄的一句话:

“吴三桂反了!”

原来,党务礼、萨穆哈等人奉命至贵州为吴三桂搬迁服务。结果,当时云贵总督甘文焜刚刚截获贵州提督李本琛约请贵州巡抚曹申吉共同参与吴三桂起事的密信。乍看密信,甘文焜魂飞魄散,就马上告诉党务礼等人,让他们即刻回北京报告朝廷。

党务礼等人有命逃回京城,但云贵总督甘文焜就没那么好命了。他未及逃窜,吴三桂已经逼近。眼见情急,甘文焜马上命令自己的姬妾同府中七名妇女亲属自缢吊死。然后,他带着四儿子甘国城率十余名亲兵骑马狂逃,想到镇远之后召集湖北清军扼守险隘,堵住吴三桂大军,使之不得出贵州。

结果,甘文焜千辛万苦驰至镇远,守城副将已经投降了吴三桂。无奈,他只好渡河接着逃跑。到吉祥寺歇息之际,镇远兵士忽然赶到,把一行人包围在寺内。

甘文焜自忖无命逃出,父子决心自杀。甘国城请求先死,夺下父亲手中刀就猛砍自己脖子,临倒地,他还能把刀还给他父亲。甘文焜经此刺激,也提刀自刎……(《清史稿·甘文焜传》)

由于《清史稿》是清朝遗老所撰,竭力描写甘氏父子的“壮烈”。事实上,即使他们不自刎,清法严酷,一旦事情有变,封疆大臣如果不死当地,活着回到京师也难逃死罪;而且,甘文焜如果不死向吴三桂投降,留在京城的家属也会被清廷杀戮无遗。

吴三桂起兵云南,甘文焜父子自杀,消息传来,京城举朝震惊。

事起仓促,本来就年轻的康熙也是惊骇异常,只得马上召集大臣们开会商议对策。大臣们想到的不是如何拒敌和平叛,而是互相再次大吵大辩,从前反对撤藩的大臣们终于找到理由,纷纷要求责罚那些主撤的大臣。大学士索额图甚至愤然出班,要求康熙下诏处死先前那些主撤的大臣。

听索额图此语,康熙气得不行,还不好马上发作,只得和稀泥说:“撤藩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清史稿·明珠传》)

这个时候了,对于康熙君臣来说,最要紧的不是讨论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平灭吴三桂的问题。

不过,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和清朝高压政策确实厉害。本来撤藩是清朝兔死狗烹的把戏,结果吴三桂没能束手就烹,忽然起兵,闹得大清朝鸡犬不宁。本来这一场因为清朝高层莽撞而引发的国内战争,事后被粉饰涂抹,拔高成“明君”康熙皇帝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这种说法,确实就是清朝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后才能得出的结论——从来也没听谁说过刘邦杀韩信、烹彭越是维护国家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