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02 明初剧变:从南京到北京(2)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明清沧桑本章字数:1907

靖难之役

1399年,“疯子”朱棣不疯了,他在北平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以清理建文帝身边主张削藩的“奸臣”齐泰、黄子澄为理由发动了叛乱,史称靖难之役。

平心而论,起兵造反的朱棣并不占优势。尤其在兵力上,他与建文帝的军队人数差距悬殊。不过,朱棣的军队常年与蒙古骑兵作战,战斗力较强,而且朱棣手中还有外援,即所谓的雇佣军——蒙古朵颜三卫的骑兵。靖难之役一开始,朱棣的战法也不怎么高明,他亲率大军南下,兵锋并未直指南京,而是围攻山东济南。济南守将铁铉原本是无名之辈,却依靠济南坚城抵御燕军数月。与此同时,建文帝派遣重兵去抄朱棣的后路,围攻他的老窝北平。若不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指挥得当,在寒冬腊月用冰冻城墙的办法抵挡住了朝廷大军,守住了老家,朱棣早就进退无门了。

虽然建文帝手中的兵多,但朱元璋杀戮功臣的隐患终究还是爆发了,那就是将少。仅剩的将领耿炳文、李景隆之流,论行军打仗远不及朱棣。在造反的第三年朱棣才想明白,打什么消耗战啊,应该直捣黄龙,进攻南京!此时,南京城内有人向朱棣密报,京师兵力空虚,还有不少人愿意当内应。就这样,原本在河北、山东与朝廷军队拉锯的朱棣,掉转马头南下,兵锋直指南京。次年6月,守卫长江天险的朝廷军队不战而降。就这样,原本不占什么优势的燕王朱棣历时四年造反成功,逆袭称帝。

南京城被攻破后,建文帝朱允炆却不知所终。民间众说纷纭,有说他自焚而死的,也有说他削发为僧云游天下去了,更有说他逃到了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追寻他的下落。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成为明史的一大悬案。

永乐盛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成祖朱棣与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相似。这两个人都是成长于军旅之中,一个玄武门政变夺取皇位,一个靖难之役夺得天下;他们虽然都“得位不正”,但在当上皇帝后又都干出了很大一番成绩,在历史上留下了盛名。当然论手段,朱棣比李世民更为血腥,在攻占南京后,朱棣对建文帝的旧臣们展开了血腥的清洗,齐泰、黄子澄等人被族灭,不愿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的方孝孺,更是被“诛十族”。

当上皇帝后的朱棣,为了向死去的父亲证明自己比朱标和朱允炆强,就在文治武功上无不殚精竭虑。朱棣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恢复生产,减免税负,并大量招复流民,让他们返乡并分给土地,给予耕牛和种子,三年不征税等。这些措施,使得自元末以来因为战乱而中断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剧增,让明朝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

军事方面,朱棣南征北伐,先是派人征服了安南,改安南为交趾,并设州置县以控制,使明朝的南方边境很快安定下来。为了彻底消灭元朝的残存势力鞑靼和瓦剌,朱棣数次亲征,深入漠北大败敌军,使他们陆续归降,称臣纳贡。

政治方面,由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为了让国家机器更好地正常运行,朱棣创立了内阁制度,内阁由翰林院大学士一帮文人组成,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这一制度被后世延续数百年,影响深远。同时,朱棣还恢复了锦衣卫的制度并设立东厂,监督臣民。另外,朱棣当了皇帝后也意识到了各地藩王对皇权的威胁,开始进行削藩,而且比建文帝的手段更加严厉。或者削夺藩王的护卫,或者迁徙边塞藩王到内地,乃至废黜藩王为庶人。

文化方面,朱棣命令姚广孝和解缙主持编撰了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朱棣统治时期,励精图治、促进生产、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因明成祖朱棣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

迁都北京

朱棣在位期间,还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那就是迁都北京。关于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众说纷纭。相对于南京,北京是朱棣的根据地,他在这里经营多年,统治比较稳定。更重要的是,北京处于北方的农牧业接壤地,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是北方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因此,定都北京不但可以抗击北部的蒙古人,还可以控制住东北地区。再加上大运河的便利,定都北京还可以统领中原、遥控东南,十分有利于维护明朝的统一。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朱棣在登基后,就盘算着迁都北京。1406年,朱棣派人开始营建北京的皇城和紫禁城;1411年至1415年,派人修会通河、凿清江浦,重新恢复大运河的畅通;1416年,朱棣下令正式营建北京。到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次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自此之后,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今天的北京紫禁城的规模就是当时奠定的,整个北京城布局严谨,极为壮丽,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的杰作。

与此同时,南京成为留都。这里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机构,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各部门多为虚职。到了明朝中后期,更是成了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