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22 石窟艺术与范缜《神灭论》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南北激荡本章字数:231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广泛,佛教文化盛行,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很多地方出现了佛教石窟艺术。石窟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源于印度。由于印度所处的南亚次大陆气候湿热,雨季漫长,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修行,印度人选择在冬暖夏凉的天然岩洞中起居打坐,锤炼自己的身心。这种建筑方法传至中国,并因佛教而发展起来,随之产生的是石窟艺术。信仰佛教的各阶级、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此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也各有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千米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千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佛龛1100多个,石雕造像5.9万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次大规模兴造的皇家石窟寺,引领了各地营建石窟寺的风潮。云冈石窟造像制式被佛教考古界称为“云冈模式”,代表了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云冈石窟的起源,据说与昙曜和尚有关。昙曜是凉州人,后来到了北魏,这与中国佛教尤其是佛教石窟艺术由西向东传播的路径是一致的。中国最早的石窟诞生在西域和河西走廊地区。一次,北魏孝文帝东巡,路上遇到了昙曜。孝文帝并不认识他,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孝文帝骑乘的御马咬住了昙曜的袈裟,不再前行。于是孝文帝与昙曜攀谈起来,孝文帝被他讲授的精深的佛法所感染,于是任命他为“沙门统”,管理全国的佛教,并在云冈开凿石窟。

昙曜选中武州山的断崖作为开窟之所,因为这段断崖的水平层为砂岩石结构,最适合雕刻。担任雕刻的石工,多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后由凉州迁来的,有着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石窟的总体构想和设计方案则出自昙曜本人。他来自凉州,熟悉西域佛影窟的体制,还见过敦煌鸣沙山石窟的实物,构思起来有例可循,但他只把旧例作为借鉴,更多的是融进自己丰富的想象,进行了伟大的创造。据说,他在云冈开凿的石窟共有5座,其佛像外貌甚至参考了北魏几位皇帝的样子,含有为五帝祈福的寓意。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这里有2300余座窟龛,碑刻、题记有2800余件,其中独特的造像高达10万多尊,场面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龙门石窟中最负盛名的是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根据唐代女皇武则天的容貌仪态雕刻的,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人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范缜与《神灭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影响深远。但也有人唱反调,这个人就是范缜。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出身于顺阳范氏,自幼丧父,待母至孝,少年时拜名师求学。入南齐做官,官至宜都太守。萧衍建梁后,又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范缜一生坎坷,但他生性耿直,不惧威胁利诱,其哲学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作品。

当时,轮回报应的佛教思想流行于社会。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教,常邀集名僧,讲论佛典,同时在京都鸡笼山西邸官舍礼贤纳士,交游宾客,邀集文学名士。萧衍、沈约等“竟陵八友”,以及范缜等人,都是常客。这些人多为佛门信徒,相信因果报应,唯有范缜对此不以为然,公开宣称“无佛”。

南梁永明七年,以竟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教信徒与范缜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萧子良问范缜:“你认为没有因果报应,那么人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之分呢?难道这些不是前世的因果吗?”范缜轻蔑地回答道:“不同人的人生如同树上的花同时开放,花瓣随风飘落时,有的飘落在厅堂内,留在茵席上;有的则因篱笆的遮挡而掉进粪坑。殿下你就犹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我就是落于粪坑中的花瓣。贵贱虽然不同,但不是什么因果报应!”萧子良虽然不服,但又不知道怎么反驳范缜这番有理有据的话,竟无言以对。经过这次交锋,范缜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加以系统整理和阐述,于是写出了《神灭论》,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无神论观点。

《神灭论》反对“神不灭”的说法,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指出人的神和形是相互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把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关系,以刀刃同锋利的关系作了极为形象的比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神灭论》发表后,朝野震惊。

知识拓展

三武灭佛

南北朝时佛教兴盛,无论北朝、南朝,皇帝和贵族争相崇佛,宗教绘画、石窟艺术等随之兴起,大量美轮美奂的寺庙也因此兴建。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现象。然而物极必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北周武帝宇文邕,都曾发起过全境范围内的灭佛运动,毁佛像,收寺庙,驱杀僧众。后世把这两个事件,加上唐朝时唐武宗的灭佛,合称“三武灭佛”。

同样信佛的梁武帝专门撰写了《敕答臣下神灭论》,勒令范缜放弃自己的观点,但后者没有屈服。后来梁武帝又召集专门人才,撰写了70多篇文章来攻击《神灭论》,范缜以大无畏的唯物主义精神一一予以批驳,表现了一个无神论者的坚定立场。直到范缜去世,都没有人能驳倒他的《神灭论》,梁武帝也找不到借口禁止他的《神灭论》流传。

《神灭论》成为中国古代诸多著作中的一朵奇葩,对于后世的无神论者来说极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