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19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书名:跟着课本学历史:秦汉风云本章字数:2735

西汉建立初期,统治者推崇“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无为而治”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尤其是导致诸侯国林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很弱;再加上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着各种学说的人才,他们聚在一起抨击朝廷,甚至对皇帝制定的政策指指点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设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兴起

汉朝建立伊始,对儒家是不感兴趣的。汉高祖刘邦就很讨厌儒生,甚至曾公然取下儒生所戴的帽子,往里面撒尿。陆贾是刘邦手下重要的谋士,也是一位儒生,他经常在刘邦面前引用《诗》《书》经典,刘邦十分厌恶,有一次对陆贾破口大骂:“我是骑在马上得的天下,这些《诗经》《书经》于我有什么用!”陆贾反问道:“你可以在马上取得天下,难道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

其实,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的学术源流就几乎已经断绝了。西汉建立后,虽然已经设置了博士制度,但博士的人数并不多,且博士仅仅是充当顾问而已,连参谋都算不上。汉惠帝继位后废除了《挟书律》,诸子百家的学说逐渐复苏,其中,儒、道两家复兴较快,但拔得头筹的是道家学说。当时的道家流派主要是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这与西汉初期欲推行的国策不谋而合,所以黄老之说成为主流学说。士大夫之类的知识分子因为皇帝的喜好,也乐于学习和传播黄老之学。在历经了文景之治后,西汉政权慢慢稳定,社会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恢复,统治者在施政时也逐渐从无为转向有为。就这样,在学说思想上也逐渐促成了道家向儒家的转变。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大量的儒家经典被毁掉,但是到汉文帝时期,一个叫伏生的博士在他家中的夹壁中发现了一大批儒家经典。汉文帝专门派晁错去学习整理,慢慢地,儒家学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文帝、景帝时期,中央政府所设的博士中儒家学者越来越多,儒家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都专门设有博士,这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提供了先决条件。

知识拓展

晁错为什么被称为晁掌故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有个情节,是晁错受命跟伏生学习《尚书》,90岁高龄的伏生叫他晁掌故。掌故,不是关于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吗?称晁错为“晁掌故”是什么情况?

原来,“掌故”是汉朝时的一个国家文职官名,因其职责是掌管礼乐制度等故旧之事而得名。直白点说,就是负责收集国家历史故事的。晁错是文帝时期著名的文科学霸,所以被授予掌故之职,并被派去跟伏生学《尚书》。

汉武帝即位后,国力已逐渐强大,为了解决匈奴问题和地方诸侯国问题,在政治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制度,成了汉武帝的迫切需求。也因此,儒家学说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

建元元年,汉武帝采纳了丞相卫绾的建议,罢黜了一大批研究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思想的所谓“贤良”。同时,任命赵绾、王臧等儒生为官,推行儒学。但汉武帝此举受到了好黄老之学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在第二年找了一个借口,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抓进了监狱,儒家学说受到了打压。但汉武帝还是顶住了压力,在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再也没有约束,儒家势力的再度兴起也无人可挡。元光元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之士征集治国良策,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向汉武帝提出,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一统思想非常赞赏,更认为其与自己要推行的系列政策不谋而合。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和其他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根据成绩优劣担任郎中、文学、掌故等官职,吏员中有通儒家六艺的,也可以被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历史2000年中的正统思想。虽然这样做也有禁锢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发展等弊端,但在当时则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董仲舒其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家。汉景帝时任博士,专业讲授《公羊春秋》。在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赞赏和采纳。其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体系。董仲舒曾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之后辞职回家,专心于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汉武帝即会派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的尊重。汉武帝太初元年,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时,为了表彰其对汉王朝的贡献,特地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所在地又名为“下马陵”。

知识拓展

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他天资聪慧,自幼好学,读起书来废寝忘食。父亲很担心他的身体,于是准备为他建一座花园,方便他散心休息。修建花园的3年时间里,其他人都时刻关注,并常去游玩,但董仲舒从来都顾不上,只是埋头学习。就这样,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儒学大师。

以孔子为创始者的儒家思想,是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其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中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一家独大,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可以说在思想上独霸中国2000余年,甚至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各个层面。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是适应西汉政治、思想和社会转轨需要的重大举措,先后经历了11年之久,历经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士、绌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六个阶段,由政治开路到理论完成,继而组织实现,构成了一个险象环生、波澜迭出的历史过程。此举对后世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使汉代儒家经学得到重大发展,并从此成为后世历代的正统思想;另一方面,它又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