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张仲景与华佗
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也称汉医,是中国人创造的,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为主的一门学科。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医学家,比如张仲景,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太守医生张仲景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曾担任过长沙太守。这一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又碰上疫病频发,尤以伤寒病最为猛烈。以张仲景出生的南阳地区为例,不到10年的时间里,有三分之二的人因为疫病而亡,其中因患伤寒病死的就占百分之七十。面对瘟疫的流行,曾学过医的张仲景决心依靠中医药,为老百姓减轻痛苦。在担任太守期间,张仲景一边处理政务,一边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为老百姓看病。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等级森严,老百姓不能随便进入官员住的地方,官员也不能随便进入老百姓家中接近他们。于是张仲景让人贴出告示,规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衙门大开,不问政事、不审案断案,只为生病的老百姓看病。每逢这两天,太守大人张仲景就端坐在大堂上,为老百姓逐个号脉诊断,时间久了,也就成了惯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一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
据说,中国人冬至吃饺子的习惯,也与张仲景有关。他在卸任长沙太守一职告老还乡时,正赶上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张仲景看到一些老百姓无家可归,衣不遮体、面黄肌瘦,又因为寒冷的天气,很多人连耳朵都冻坏了。回到南阳老家后,张仲景一边继续行医,一边反复研究,研制出一个可以抵御寒冷的食疗方子,即“祛寒娇耳汤”——它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因为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功效也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又因为张仲景是冬至这天捐出的这个食疗方子,他后来也是在冬至这一天去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冬至这一天包饺子吃。民间还有说法,冬至这一天吃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坏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伤寒杂病论》
在长期行医的过程中,张仲景发现医术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老百姓生病很难得到治疗。他认为应该广泛传播医学知识,以便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是在多年行医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又大量吸收其他名医经验,收纳民间单方,他终于撰写出了一部承前启后的医学著作,这就是《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它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后世从医者必读医籍。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逾千家。这本医书还流传到海外,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200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伤寒杂病论》原稿后来多有散失,后经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目前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因为张仲景对医学的杰出贡献,他被后人称为“医圣”,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华佗其人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根据史书记载推断,华佗大概生于东汉永嘉元年,死于东汉建安十三年。他年少时曾到处游学,与别人求学为了当官不同,华佗是为了钻研医术。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曾做过多次外科手术,有“外科圣手”之称。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故而也被人们誉为“神医”。
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华佗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有一次,有两个军官同时得病,症状都是一样,身体发热并且头痛。华佗在诊断过两人后,开出的处方却截然不同。一个军官用发汗药,一个军官用泻下药。二人感到奇怪,但服药后病确实也都治好了。原来华佗在诊视后,知道一个人是表证,用发汗法可以治疗;一人为热证,用泻下法才能治疗。
东汉末年,黄疸病曾大规模流行。华佗花了3年的时间,对治疗黄疸病的茵陈蒿进行了反复试验,最终得出结论,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黄疸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民间因此流传一首歌谣:“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除此之外,华佗还以温汤热敷治疗蝎子蜇痛;用青苔炼膏治疗马蜂蜇后的肿痛;用蒜泥和醋治虫病;用紫苏治食鱼蟹中毒;用白前治咳嗽;用黄精补虚劳。他的这些治疗方法既简便易行,又收效神速,更重要的是,所用的药取材非常方便,所以在民间大量流传,直至今天仍在使用。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叫“关羽刮骨疗伤”,说的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右臂被毒箭所伤,伤口肿大,脓血直流,右手不能动弹。部下找来神医华佗为他诊治。只见华佗为关羽切开胳臂,然后用刀具去除骨头上的剧毒,而整个过程中关羽都面不改色。这其实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在历史上襄樊之战时华佗已经死了。但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华佗在当时确实曾给人做过外科手术,所以他也被中医外科医学界视为外科手术的鼻祖。
华佗最著名的故事,还有为曹操治疗头风病。在《三国演义》中,华佗为曹操治疗头风病,说是要用利斧劈开头脑,进行手术,因此触怒曹操被杀。其实历史的真相并不是这样,但华佗的死确实与曹操有关。据说曹操因为头风病而头痛难忍,于是找来华佗为他医治。华佗对曹操说:“你这种病很难根治,即便是长期治疗也只能是延长寿命。”曹操便把他留在了身边。然而华佗多次表示想离开,曹操就是不答应。华佗只得欺骗曹操说家中有事,才得以离开。后来,面对曹操的多次征调,华佗都以妻子病了为由不应征。曹操本就生性多疑,便派人去调查。就这样,华佗因为欺骗曹操而被抓进了监狱。曹操的谋士荀彧曾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很高明,关系着很多人的性命,应该对他宽大处理。”然而在当时,医生这个职业是很卑微的,被视为贱业,曹操也很鄙视。曹操回答荀彧说:“不用担心,天下之大,华佗这样的无能鼠辈多的是。”就这样,华佗在监狱中被严刑拷打而死。临死前,他拿出一卷自己写的医书交给监狱的守卫,说:“这书可以用来治病救人。”遗憾的是,这位狱吏害怕受牵连而不敢接受,华佗只好一把火将它烧掉了。这卷医书就是传说中的《青囊书》,据说是华佗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而成的一部医学著作,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的医学成就
华佗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熟练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在临证施治时,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有关于他医术的记载。华佗还发明了一种用于全身麻醉的药物“麻沸散”,他把这种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并失去知觉,然后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再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可四五日除痛,1月间康复。华佗给这种麻醉药取了一个名字,叫麻沸,后人称之为麻沸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比美国牙科医生莫顿在1846年发明乙醚麻醉要早1600多年。华佗还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
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他不仅善于治病,还使用养生方法强身健体。他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5种动物姿态的健身操,这就是著名的“五禽戏”。
虽然华佗所写的医术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精神得到了传承。他的弟子吴普后来成为著名的药学家,《吴普本草》中就收录了华佗的很多医学实践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