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1)

书名:典籍里的中国:名士知己本章字数:1340

房、杜二公,皆以命世之才,遭逢明主,谋猷允协,以致升平。议者以比汉之萧、曹,信矣!然莱成之见用,文昭之所举也。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列传》

房谋杜断是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后用来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

对任何一个想要建功立业的帝王而言,自身谋略才干出众与否当然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手下有没有一批能力超群的文臣武将。

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纷纷扰扰的朝堂。遍观历朝历代的武将,大都以豪爽耿直、好勇斗狠而著称。然而文臣却不同,你可以看到一流武将们在朝堂上称兄道弟、插科打诨,却很少看到两个顶级文官相互赏识、相互帮助。

很多同时代的天才谋士,要么以惺惺相惜的对手身份流传后世,要么以前后相继的方式成就一段佳话。比如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绝不可能同朝为官,但却在十余年的激烈对决中互相敬重。再比如萧何与曹参,前者就像是后者的前辈大哥,两人各自发光发热的时期也刚好错开。毕竟,文官的心思更加细密,思考更加深广。

可有人偏偏战胜了这种文官的本能,用独具慧眼的判断,让皇帝提拔了另外一个稀世大才,帮助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个人,便是初唐时期的丞相房玄龄。

慧眼识珠,心有灵犀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自幼博览群书,聪慧过人,十八岁便考中进士。早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房玄龄就选择投靠秦王李世民。说来也巧,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居然产生了一见如故的亲近感,仿佛前世的因缘注定他们会共同创业。

投靠李世民后,房玄龄开始担任秦王府记室参军,不仅要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还要管理文书和人事。作为秦王的臂膀,房玄龄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爱招纳贤才。

当李世民大军每每攻陷一座城池的时候,其他人总会极力去搜寻奇珍异宝,唯独房玄龄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寻找值得吸纳的人才。比如在击败王世充后,房玄龄就觉得他的旧部张亮是个颇有谋略的能人,于是建议李世民将其收降。

那么,对于内部已经存在的贤才们,房玄龄又会如何对待呢?

高祖李渊平定长安后,太子李建成觉得二弟李世民的势力太大,将来完全可能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便上奏父皇,恳请将秦王府的众多幕僚调任至地方。李渊本来就对这个老二有些放心不下,眼见太子亲自上奏,干脆就顺水推舟,批准了太子的申请。

这一来,李世民就有些慌张了,因为这个政治信号太过明显。看着昔日熟悉的下属们接二连三地调走,他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有一天,李世民就找到房玄龄吐槽:“玄龄啊,你看父皇和兄长这架势,不光是要折我羽翼,还要让我就此失势啊。”

谁知房玄龄一听,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立即回应。李世民见状,万般不解,连忙追问道:“如此危急,何故发笑呢?莫非你已有解决之策?”

房玄龄哈哈大笑:“虽然您看到众多旧部纷纷离去,但其中十之八九,都是稀松平常的人,没必要太过可惜。只是有些人的离去,确实会让您痛失臂膀。”

“你说的这些人,都有谁呢?”

“杜如晦。此人是真正的王佐之才,如果您想纵横天下,一定要把他从远方弄回来。”听完这话,李世民如梦初醒:幸亏玄龄提醒,我险些误了大事。于是,他当即上奏朝廷,请求将杜如晦调遣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