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蝶恋花·春景(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宋词本章字数:1733

杭州迷人的山水,简直就是婉约词作的温床,这也是南国多词人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杭州的宴席场合比较多,自然需要大量的唱词。

此时的苏轼,才干日渐增长,比起当年在陕西凤翔,他在杭州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他疏通了六井,解决了杭州人民的饮水问题,单凭这一条就足以成为县志上的大人物。如此一来,之前十年仕途上的无力与纠结,也消散了不少。他长期被压抑的豪放天性,终于可以释放出来了。释放的最佳方式,自然就是在酒宴上开怀畅饮、畅所欲言了。

在杭州的这些酒宴上,南国词人让苏轼大开眼界,其中对苏轼影响最大的当属张先,就是那个写下“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的张先。

这位东南词坛的领军人物,比苏轼大了将近五十岁,但这并不妨碍苏轼成为他的忘年交。苏轼最有名的一首婉约词是《蝶恋花·春景》,虽然写的是儿女情长,但是已经初步具备了蕴含哲理智慧这个特点。

词一开篇,就呈现出了由春入夏的季节特点。花朵凋谢,留给春天的红色褪得不剩什么,树梢上开始出现小小的青杏;燕子来了,清澈的河水环绕着村落人家。枝头的柳絮随风而逝,越来越少,可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词人对春景的描绘,几乎都是白描。在白描的字里行间,似乎又流露出一点点感伤,“花褪”“红残”和“柳绵少”——春天的痕迹慢慢消失,时光不会因为某一刻特别美好,而稍作停留。

不过苏轼的伤感,不像李煜、柳永那样一发不可收。他总有办法在绝望中找到一点希望——花朵凋谢,但是青杏长出来了;柳絮少了,但是芳草却随处可见——这里面有自然界客观的时序流转,也有词人主观的心情转换。春色将尽,但是生机还将延续下去;我们看似失去了很多,但是所有失去都伴有获得。

现代人喜欢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安慰失恋的男女,但是它其实是苏轼安慰自己的一句话。

在生命状态比较低沉的时候,可以试着向外观望,不要被眼前的得失所束缚。这种人生智慧,无论是事业低谷,还是情感受挫,乃至一切暂时的挫折,都是适用的。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开始叙事。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生活片段。

在一个临街的院子里,可爱的少女一边荡秋千,一边发出悦耳的笑声。声音穿墙而过来到街上,恰巧被经过此地的行人听到了。也许是行人翻墙偷窥一眼,正好被少女看到,于是她躲进房间,四下一片静悄悄;也许是行人驻足良久,少女已经玩累了,便不再欢笑;又或许是少女玩乐依旧,但行人没有停留,这才渐渐听不到笑声……总之,墙内佳人与墙外行人,一个多情,一个无情。无情的,根本没有在意对方;而多情的,却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词人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他只写了墙外有路、有行人,墙内有秋千、有佳人笑,但是墙内、墙外有什么关系?佳人、行人有哪些互动?笑声为什么渐渐消失?谁多情,谁又无情?这些统统成为留白,由读者来想象,词人只给了一句判词——“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一句也经常被后人引用,用来解释无可挽回的爱情失败。而对苏轼来说,它更像一句自嘲。

自己对江山社稷是多情的,希望施展才华、有一番作为;自己对皇帝是多情的,以为全心全意付出一定会被看到;自己对同窗同僚是多情的,从来不把谁当作坏人,直来直去、毫不防备……结果呢?到头来,被朝廷贬谪、被君王抛弃、被朋友疏远、被时代忽略。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因为作者并未言明。

其实,不论是在苏轼生前还是死后,人们对《蝶恋花·春景》这首词,都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说,这首词体现的是爱而不得,追而无获;有人说,这是人生失意,却收之桑榆;有人说爱情、婚姻、事业中都存在着围墙,墙里墙外的悲欢并不相通。

一首词,不仅是作者的词,也是读者的词。

你可能会遇到不同的情景,但你说不清楚的情绪、解释不了的困惑,可能早被那些文字高手们说过了。这也是现代人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别人的词,我们的心,总会在某个时刻、某个角落,不谋而合。

延展阅读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