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让你觉得压抑的家:家庭发生危机的信号

书名:走出原生家庭本章字数:2331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帖子,让很多中年男人特别能产生共鸣。它说的是,现在中年男性下班以后,更喜欢坐在车里抽根烟,听听音乐,而不是一下班就马上开车回家。因为对他们来说,职场是事业的战场,而家就是另一个战场。他们不想从一个战场立刻转到另一个战场,所以宁愿坐在车里好好放松一下自己。

我相信不想回家这个问题,不只是男性有,女性也会有。一位有家庭的女性在她工作一天回到家,还需要照顾孩子、打扫卫生、煮饭给家人吃时,她肯定会特别渴望有个放松的时刻。特别是在某些氛围较为沉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只会想逃出来,而不是在里面待着。

我以前的一户邻居就是这样。我一走进他家,第一反应就是屋子里边的气氛不对,他们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脸上的神情都让我觉得不舒服。我去过一次就再也没去了,因为那里太令人压抑了。

家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压抑?明明它应该是让我们放松做自己的地方,怎么却变成束缚我们的地方?这当中原因很多,我简单列举几点。

首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渴望得到照顾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情,并且要遵守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条条框框,例如戴上社交面具,按照规则和别人打交道。这些束缚让我们感到很疲倦。这个时候,家就要成为港湾,成为我们舒缓疲惫的地方,我们可以在这里休息,也可以做任何事。我们应该是被包容的、被家人接纳的。因此,回到家的我们会开启任性模式。

什么是任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对家人理所当然地索求,换句话说,我们会认为自己的一些诉求应该或者必须得到满足。比如伴侣必须怎么对待我、爸爸妈妈应该怎么照顾我。同时,因为对家赋予了很高的期待,无论在外面多厉害,回到家以后我们都有可能进入退行状态,即从一个成年人变回一个渴望得到照顾的孩子。所以当我们用任性模式和家人相处时,一些原本很简单的事就会变得复杂。就像妈妈面对任性的孩子一样,她不能生气,又不能打骂孩子,情绪只能不断被压抑,到最后突然爆发。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处在一个渴望被照顾,对家人有所期待的状态里。当我们被迫承载这些时,因为没有办法很好地拒绝或打破对方不合理的期待,所以我们也会感到很压抑,很辛苦。

如果我们对回家感到恐惧,那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看自己是不是陷入了上述这两种状态。

其次,我们在复制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家人之间沟通太少。

表达是人与人之间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但在有些家庭里,很少有这种大家主动表达自己诉求或情感的时刻。每个人都在不断复制着这样的相处模式,导致家里氛围越发压抑。

因此,如果我们认同了原生家庭中那种不表达的相处模式,那么我们也会把这样的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家庭中,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压抑的环境。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有个来访者,她对自己的丈夫十分不满,因为每次尝试和他沟通,他都总是很冷淡,只会随意敷衍几句。我问她,那你对待丈夫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后来,她发现自己原来在家里设立了很多“不允许”,例如不允许丈夫太过投入看电视,也不允许丈夫太开心。久而久之,丈夫见到她也不想说话,不想搭理。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因为小时候我妈就是这样对待我的,她不想让家里太热闹。

你需要知道的是,压抑是家庭关系发生危机的一种信号。我们不肯向家人主动表达或不肯积极与家人互动,而是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就只能令我们与身边所有人产生隔阂,令彼此之间的关系产生危机。不过,危机本身也是一个改善关系的机会。

我孩子读初中的时候,一看到老师就觉得很压抑,连向老师询问学业上的问题都不敢。后来我教他一个方法,我说你不要把老师看成会管你学习或责怪你的人,而要把他当作你追求成功路上的帮手,你去找他帮忙的同时,也是在成全他的价值。当他尝试这样理解后,他就敢于去找老师问问题了,和老师的关系也慢慢变得和谐起来。

最后,戴着职业面具面对家人。

其实,让家变成战场还有一个原因,它源于我们认知上存在的一个与家人相处的误区,就是戴着职业面具来面对家人。

我看过一个小视频,是调侃班主任的。她在没有回到班里时,总是面带笑容,迈着轻快的步伐,可一旦走到教室门口,她就马上板起脸来看着学生。这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面具。

我们长时间戴着一张面具,就会自然而然把它戴到别的环境里。职业面具通常都需要我们隐藏不好的情绪,用较为正面的情绪去回应他人。因此,当我们把职业面具戴回家里时,就会感到非常压抑,因为情绪无法得到释放。就像有些妻子回到家看到瘫在沙发上一动不动的丈夫时,她心里会很失望,可又不想直接表达这种感受,只能憋在心里,家慢慢地也就变成了另一个“职场”。

但神奇的是,这种压抑的情绪有时会变成我们寻求关注的方式。

之前有个来访者,她是家里的小女儿,上面有一个姐姐。尽管从小父母就树立平等对待姐妹俩的形象,但作为小女儿的她还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一些偏心。比如,当他们商量一些家里的事时,她总会被边缘化,好像在父母眼里她永远都是一个孩子。后来,有一次父母在和姐姐商量家里的房子要怎么分配时,她终于忍不住对父亲说:“这么多年,你总觉得自己在做一个公平的爸爸,但在我心里却不是这样的。你只会跟姐姐去商量事情,然后告知我结果。其实我内心很难过,也很愤怒,我只是从来没有表达出来。”当她真实地表达出来后,她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放松感,她说:“我不会理我姐或亲戚他们怎么看我,我只是坦白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我不想再压抑自己的情绪假装自己不在乎被边缘化。”

有时候,压抑感不是家庭成员给我们的,是因为我们内心得不到想要的关注而引发的感受。就像这位来访者,她一开始的压抑、不表达,只是用一种自怜的状态来寻求父母的关注。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家人也是如此。我们把他们看成是会指责、批判我们的人,而不是帮助我们的人。下次,当我们在感到压抑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我们究竟把家人看成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