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走出理想化的怪圈,做真实的自己

书名:走出原生家庭本章字数:2713

2018年,一档名叫《幸福三重奏》的综艺节目热播。其中,有一期节目很有意思,当大S看见福原爱为老公剥虾的时候,一脸难以置信,不无优越感地说:“啊,我的老公不给我剥虾的话,我是不会吃虾的。”这句话透出一种强烈的傲娇的感觉。在她发表剥虾论的时候,汪小菲一脸吃惊,可见,他并不知道原来自己有这个义务,也不知道不给老婆剥虾会有这样的后果。

剥虾论一出,很多人都说大S太作了,因为大S的言论令人们有被贬损的感觉,毕竟,不是每个老公都会给老婆剥虾的。

在我看来,这就是大S对理想化老公的一种描述。它涉及了家庭冲突的一对矛盾—理想化和贬损。

理想化和贬损这对矛盾常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在我们的各种人际关系中。这两种情况看似矛盾,却相生相伴,也就是说,越理想化,就越容易贬损对方。延伸出来,就是二人相爱相杀,最后,越相处越孤独。

人们为什么会构建一个理想化的自己或他人?这是为了得到安全感,为了让自己感到有力量。一个人现实生活中越是不如意,就越容易把一些东西理想化。现实生活越糟糕,人们越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彩票中奖的那个人。

为什么金庸的作品这么受欢迎?因为它能让很多人在小说中实现自己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在青春期的空虚中找到力量,帮助他们把人生理想化。很多人长期处于被长辈控制和被否定的环境中,精神的世界是很虚弱、无力、渺小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武功高强、飞檐走壁、无所不能,并且能铁肩担道义、救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英雄时,就很容易代入自己。

理想化与贬损这对矛盾,在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中很常见。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你的父母从不当面夸奖你,而是在别人面前夸你,但你的感觉并不是很好。这是因为你的父母在满足理想化的自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的爸爸妈妈并不想养育我,他们只想养育他们理想中的孩子。”我们常常批评父母对孩子过分期待、苛责,实际上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理想化使然。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马上就会各种指责,“你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对孩子进行各种贬损。而别人家的孩子是永远不会令他们失望的,这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很多家长心中理想化的孩子。

有的女人喜欢在别人面前夸自己的老公和孩子,这也是一种理想化,是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老公、孩子的一种理想化,以便使自己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可是回到家,她们有可能对自己的老公和孩子却充满抱怨和指责。

夫妻之间的很多冲突,都是因为一些不容易觉察的、隐藏的理想化和贬损。比如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说,她其实对丈夫并没有太多期望,不会像别的女人一样要求老公赚很多钱,升到多高的职位,而是常常安慰他说:“你不要这么拼,不需要这么辛苦,我们都是过简单生活的人,没有太多物质要求。”我听了之后告诉她,你这个说法不会令男人高兴,因为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贬损,就好像在说:“你不行了,一边歇着吧”的那种感觉。男人们的快乐在哪里?男人们的快乐就在于让老婆孩子得到照顾和幸福。

有一次,我的这位来访者去逛街买了几件打折的衣服,回到家见到丈夫,急忙闪进了卧室把衣服往衣柜里放。丈夫问是什么样的衣服时,她解释说:“不贵的,我等了很久,商场打折才买的。”老公因此很不爽。为什么很不爽?因为这句话在他听来就是一种贬损,是在说自己没有能力让老婆过上更好的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像我的这位来访者的丈夫这样的人,他们是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人,有一个特别理想的自我意象,但对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好又经常信心不足。如果听到妻子说出类似的话,他们通常会这样解读—妻子对我很失望,是因为我不够好。这一刻,他们听到的是一种被否定、被指责的声音。

这位妻子说的话看似是对丈夫的安慰和体谅,但恰恰忽视了一个将自己理想化、并且无法接受失败的丈夫的感觉。妻子也很委屈—我很懂事,没有浪费,我已经为你考虑了,可是你的反应否定了我的一切努力,或者叫付出的价值。

对婚姻的理想化,毁掉了很多婚姻;对伴侣的理想化,让亲密关系一地鸡毛、战火连天,双方都在指责对方不好。对他人的理想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改造和塑造对方,如果不能,就会对对方加以指责;对自己的理想化,会让自己经常体验到一种恼羞成怒的感觉,就像一个父亲对对抗自己的孩子说:“我还不相信我治不了你了!”这是父亲感觉到孩子在打破理想化的自己,所以恼羞成怒了。

你是不是经常考虑别人会怎么看你?这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在讨好他人,扮演那个别人眼中理想化的自己。周国平说过,人的成长有三次:一是接受这个世界不围着我转;二是接受有些事我们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三是发现我们很平凡,并接受平凡的自己。

为什么我们要做真实的自己?因为不做真实的自己会让我们很痛苦,活在假象之中,而且我们和别人之间的互动是假的互动,这当然会令我们产生一种特别虚空的感觉。

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成为一个他人希望成为的人比较安全。很多年前,我有个朋友出家了,而在这之前,她一直是父母口中的好孩子,一个人照顾弟弟妹妹,还有父母。但是,她一直感到一种压力:如果自己没有能力照顾他们了,她将如何面对家人?她甚至可以想象出家人失望的眼神,或者被人说不负责任。

敢于打破对方的理想化,需要勇气,特别是在最亲近的人那里。

在我那个朋友出家前,男朋友和她分手了,并且在分手前告诉她一句话:“你在做救世主,或许你是被逼无奈,又或者是你渴望他人认同你的方式,我知道,你希望我成为那个救你的人,很遗憾我做不到。”她失恋后,告诉父母:“其实我在外面很苦,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能干,我做不到,我也不想做了。”她甚至没有给自己父母消化的时间,就直接消失了。

因为内心脆弱,这个女孩把自己活成了父母心中理想化的样子,连自己都没觉察到,她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可能是贬损,甚至是恨意:你们太无能了,是吸血鬼。她父母之所以要把她理想化,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只有想象自己女儿无所不能,他们才不会产生愧疚感,只有这样,父母才不用直面惨淡的、属于自己的、无力的人生。

请留意一下你的内心,有没有某些时候,为了父母或他人心中理想化的自己而感觉到委屈和心力交瘁呢?

反过来说,如果你总是随便指责父母做得很糟糕,那可能说明,你也没能打破对父母的理想化期待,没有勇气承认他们原本就是如此。

如果你一直认为对不起身边的人,也有可能是因为你的理想化思维方式一直在起作用,根本没有看见真实的对方,也不敢看见。

怎么才能打破这个心理怪圈呢?

可以做个小练习。想象你的父母或伴侣就在你面前,对他们说:“爸爸妈妈,我已经做到了我能做的,我做得足够好了。”请说三遍。你或许会难过流泪,但这就是打破理想化的开始,也是脱离理想化接受真相的开始。

如果你发现你的父母或伴侣把你理想化,那么,温柔、坚定、真诚地告诉对方:“抱歉,我做不到。”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