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论屈原文学的比兴作风(2)

书名:西南联大古文课本章字数:2645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春秋时的赋诗与歌诗。《汉书·艺文志》:

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接着他就说荀卿、屈原的赋都有古诗的意味。这段话不但最足以说明辞赋的起源,而且连带说明了辞赋本身的继承性。但我以为这里当特别注意的便是“微言相感”四个字。这就是说:在诸侯大夫交际的场合里,彼此需要互相表示意志的,都不肯直白地说出来,而必须赋一章或一篇古诗以为暗示。这便是“以微言相感”。这种戏剧意味,在今日或不免觉得可笑;但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反而觉得是雍容闲雅的事吧。不过古诗的意义随赋者的利用而不同,其中多半是断章取义的。而所赋或所歌的诗,其用意所在,又必须视双方私人或国家的关系、感情及国际地位种种不同,教对方去猜,去捉摸,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听者或受者若不能立刻发现其用意何在,那真会教人受窘而不能答赋的;或虽勉强应付,而不能与赋者的意思针锋相对,牛头不对马嘴,也是很丢人的事。后者的例子如襄公十六年《左传》所载晋侯盟齐高厚,因其歌诗不类。前者的例子则如昭公十二年《左传》一段记载:

夏,宋华定来聘,通嗣君也。享之。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昭子曰:“必亡!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令德之不知,同福之不受,将何以在?”

原来《蓼萧》诗云“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是表示主人乐与华定燕语的意思。又云“既见君子,为龙为光”,是表示主人以得见客人为光荣的意思。又云“宜兄宜弟,令德寿凯”,是表示客人有令德,祝他既寿且乐的意思。又云“和鸾雍雍,万福攸同”,是表示愿与客人同享福禄的意思。这简直是一个谜,相当难猜。华定不能针对这些意思答谢,便引起了主人的大不满,而遭受到严重的批评。

还有主人赋诗不伦不类,客人不敢接受,因而也不答赋的,如文公四年卫宁武子聘鲁,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的事便是。可见春秋时诸侯大夫相交接,赋诗和答赋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出谜的还比较容易些,猜谜的可十分困难了。因为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诗篇读得烂熟;第二,要相当了解它的意义;第三,要神经敏感,对方一说出来,马上就抓得住他的用意,而能迅速对付。例如僖公二十三年《左传》记秦穆公享公子重耳一事: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小雅·六月》一篇是尹吉甫佐周宣王征伐的诗,秦伯引来比喻若将来公子返晋,必能匡扶王室。这个意义太隆重了,幸亏那位随从秘书,不然,或竟不免失礼了。

一部《左传》所载赋诗答诗的事不知多少,无非是借诗为喻,不能全切合事情,亦不能不切合事情,仿佛依稀地有点像,又有点不像,但彼此心里的中心意思都不曾说出来。所以春秋时诸侯卿大夫这种国际交接的仪式,若说他就等于今日猜谜的游戏,毫不为过。

春秋以来,楚人与诸侯各国交际频繁,自然会感到有学诗的必要;所以在《左传》中楚人引诗来谈话的,或赋诗见意的已是数见不鲜。对于那“主文而谲谏”的讽刺文学及其应用已经证明其肄习娴熟,运用自如了,国际上猜谜式的文学游戏也弄惯的了。然则屈原辞赋中的“从容辞令”“婉而多讽”的“比兴”作风是不难得到合理的解释的。

以上是说明《楚辞》的作风与古诗的关系,以下再推论它与“隐语”的关系。

“隐”或作“”,春秋时又名“廋辞”。《国语·晋语》五:“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韦昭注:“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文心雕龙·谐隐篇》云:“‘ ’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汉书·艺文志》有《隐书》十八篇。颜师古引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喻。”先秦的所谓“隐”,大概就是现今的“谜”,至少它是“谜”的前身。故刘彦和又说:“君子嘲隐,化为谜语。”春秋、战国时,这种隐戏颇为流行。齐、楚两国的人且有以“隐语”为讽谏的风气。我们试看那时候的“隐”。

(一)《韩非子·难三篇》

人有设桓公“隐”者,曰:“一难,二难,三难,何也?”桓公不能射,以告管仲。管仲对曰:“一难也,近优而远士;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难也,君老而晚置太子。”桓公曰:“善!”不择日而庙礼太子。

(二)《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篇》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成公贾入谏。王曰:“不穀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隐’也。”王曰:“胡不设不穀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三年不动,将以定其志也;其不飞,将以长其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则冲天;虽无鸣,鸣将惊人。”……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

(三)《列女传·楚处庄侄传》

处庄侄言“隐”于襄王曰:“大鱼失水,有龙无尾。墙欲内崩,而王不视。”王曰:“不知也。”对曰:“大鱼失水者,离国五百里也;乐之于前,不思祸之起于后也。有龙无尾者,年既四十,无太子也;国无弼辅,必且殆也。墙欲内崩,而王不视者,祸乱且成,而王不改也。”

(四)《史记·田完世家》载淳于髡见驺忌子

〔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驺忌子曰:“谨受令,请无离前。”淳于髡曰:“狶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事左右。”淳于髡曰:“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自附于万民。”淳于髡曰:“孤裘虽弊,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驺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曰:“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

(五)《新序·杂事篇》二

齐有妇人,丑极无双,号曰无盐女。……自诣宣王,愿一见。……于是宣王乃召见之,谓曰:“亦有奇能乎?”无盐女对曰:“无有,直慕大王之美义耳。”王曰:“虽然,何喜?”良久曰:“窃尝喜隐。”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宣王大惊,立发《隐书》而读之。退而惟之,又不能得。明日,复更召而问之,又不以“隐”对。但扬目衔齿,举手拊肘,曰:“殆哉!殆哉!”如此者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