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周人走马

书名:马镫、骑士与文明本章字数:1682

对夏商周三代时期的中国来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其实说的就是马车。更准确地说,是马和车。它们不仅用来进行战争,也用来祭祀。

从历史遗迹可以证实的,则以殷墟发掘的商代晚期双轮马车最为著名。

在此之前,马就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温良的优点,被用来驾车。“骅骝、骥、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前必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驭,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

将马匹应用在单人的武士战斗里——中国和世界各地一样——导致以步兵为主的男子集会所瓦解。马匹首先是用来拖战车的,有助于武士在战斗中获取优势。受过高度训练且身披昂贵装备的个别武士就此登场。中国的这段“荷马的”时代,也是历史上很久远以前的事了。

马车因其强大的突击能力和机动性,很快就成为战争的利器。

“檀车,四牡痯痯,征夫不远。”这种新式战车一般以四匹马或两匹马驱动,车上有甲士三人,一人驾车,两人搏杀。

战车最早开始使用,是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但直到商朝,马和马车其实在战争中应用得并不广泛。

相对于中原文明的商王朝而言,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周部落无疑属于“蛮族”。当时,原始印欧人引起亚欧民族大迁徙,从而逼迫周人向东迁徙。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

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岐山位于关中西部的邠凤间,岐山之南便是东西横亘、肥美宽平的周原。亶父率领周人沿着“水浒”,来到岐山下的周原,所谓“走马”其实就是骑马。顺便一提,这也是“水浒”二字的古老出处。

应当说,骑马并不比乘马车的历史更晚,只是没有马镫而已。

历史学家推测,周人在与印欧人或阿尔泰人的接触和斗争中得到了马,从而学会了骑马,和用马拉战车,“实始翦商”。

有了马之后,这种军事上的优势加速了周人战胜商人的过程。在牧野,靠马拉战车武装起来了的周,通过战争手段取代了商。

周穆王时期,依然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史记·秦本纪》说:“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后汉书·东夷列传》特别提到战车:“穆王后得骥之乘,乃使造父御以告楚,令伐徐,一日而至。于是楚文王大举兵而灭之。”

周人入主中原后,以自身文化为基础,融合商文化,奠定了中国3000年礼教传统的封建家国体制。

根据《周礼》,西周时期设有“夏官司马”的部门,其职掌是“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司马”的本意就是管理马的官员,周朝设有大司马、小司马、军司马等官职,均为掌管军队的官,在先秦属六卿之一。

据说姜尚在周公“制礼作乐”的文化背景下,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兵书——《司马法》,它的一个主要宗旨,就是让人民为国家养马,以为井田之赋。这是古代兵制中出赋车马的滥觞——

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

故丘有戎马一匹,牛三头,甸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一同百里,提封万井,戎马四百匹,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六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谓之千乘之国。天子之畿内,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戎卒七十二万人,故曰万乘之主。

在岐山东边一点的眉县李村,曾经出土了西周中期的“盠驹尊”。这是一件小马造型的青铜器,它的铭文中记载了周王主持“执驹之礼”,并赐给盠两匹马驹的事情。执驹礼是指每匹马到两岁时,说明这匹马已经成熟,要将小马牵离母马,开始驾车服役。

当时马是非常珍贵的,以至于周王亲自主持马的成年仪式。一些铭文记载,五个奴隶才抵得上“匹马束丝”。

在周的官制中,“校人”负责驯化和调教马,“质马”掌管给马分类。马一般被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可以用来驱动战车的“戎马”,第二种是用来打猎的“田马”,第三种是比较蠢笨、只能做杂役的“驽马”。

马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重塑了人类社会的既有格局——在中国古代,骑马和乘车是贵族的专享;在西方中世纪,骑马导致了骑士阶层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