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伯乐相马

书名:马镫、骑士与文明本章字数:1683

与中原传统的各诸侯国不同,因为缺少贵族传统,秦国从一开始就实行的是郡县集权制。

经过惠王、武王和昭王几代的积累,秦国虽然在文明程度上不及东方诸国,但却依靠专制高效的帝国体制,创造出一个相当强大的暴力机器。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开始时“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行之十年之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自古以来,人民都害怕战争,如果能让人对战争狂热起来,那就可以成就帝国霸业。“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反’。”

商鞅建立的“尚首功”制度,完全以战场上砍下敌人人头的数量来封赏。粗略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秦军总共砍下了差不多140万颗人头。

到了秦王政时代,这个古老的养马部落,终于以可怕的暴力一统天下,“继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应当承认,善于驯马、养马和贩马的秦人,常常不择手段地追求财富和权力,从而形成一种漠视人性的“功利主义”战争观,这完全不同于东方诸国根植于农耕社会——他们往往倾向于“民本”思想和伦理主义战争观。前者以杀戮为战争目的,后者则信奉“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使秦国更加恐怖和可怕。

可以说,在统一六国的战争开始之前,秦国就已经取得了心理上的胜利。“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几乎没有诞生出一位有原创精神的本土思想家,但这种文化的落后,恰恰成为野蛮时代的优势。

值得玩味的是,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相马大师,伯乐和九方皋都出现在秦国。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伯乐一辈子为秦穆公相马,秦穆公非常器重他。后来伯乐老了,秦穆公问他,你能不能找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来接班。伯乐说:我的孩子都不成器,我只能告诉他们一般的好马是什么样子,却没法告诉他们真正的“天下之马”是什么样子。但我有一个朋友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事比我大,您可以请他来相马。

于是,秦穆公请来了九方皋。但这个九方皋相马时,居然连“牝牡骊黄”——即马是公是母、是红马是黄马——都分不清。

秦穆公当然很不高兴。

伯乐却对此甚不以为然。他还对穆公夸赞说:这正是九方皋比我高明的地方——“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这里蕴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千里马之所以是千里马,关键是它跑得非常快,这跟它是公是母、红毛黄毛没有任何关系。用一句现代名言说,就是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九方皋作为相马师,他只关心马是不是能跑,并不在意它的性别和毛色。

后来,被九方皋相中的沙丘之马,果然是一匹罕见的千里马。

不可否认,秦马成为这个中华第一帝国诞生的关键性历史细节。“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十寸为尺,八尺曰寻,秦马可跨越“三寻”,即两丈四,可见马之强健。

秦始皇有七匹御马,分别叫追风、白兔、蹑景、犇电、飞翮、铜爵、晨凫,仅从其名字就可知其不凡。

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力量,秦国对马的管理也实现了严格的标准化,军马被分为上中下三等。“秦律”对管理马政的各级官吏的绩效考核有明确的规定——

蓦马五尺八寸以上,不胜任,奔挚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令、丞各一甲。先赋蓦马,马备,乃粼从军者,到军课之,马殿,令、丞二甲;司马赀二甲,法。

睡虎地秦简在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按照这个记载,可知秦国标准军马的高度为五尺八寸,约1.34米。这一标准也得到秦兵马俑出土陶马的证实。

毫无疑问,秦军之所以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秦国特有的牧马环境和马政制度。作为周人的马匹供应者,秦人将这一独特优势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战国。

从伯乐相马的传说可以看到,秦国为东周列国输送相马人才的同时,也向他们提供重要的马匹资源。这种贸易关系,一方面使得其他国家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秦国,另一方面,当战争爆发时,其他国家的战马数量不断消耗,难以补充,而秦国却因为据有马匹资源,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军事上的胜利。

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楚等五国联合匈奴一起攻打秦国,结果为秦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