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从弓到弩

书名:弓箭、强弩与战争本章字数:1843

春秋时期,中国的弓箭制造工艺达到一个高峰。这时,远射兵器又发生了一场革命,即弩的诞生。

据传是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太白阴经》说:“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弓也。”

弩通过更复杂的机械原理,进一步加强了弓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延伸了人的能力。与弓相比,弩属于更加完美的射击机器,其科技含量也更高。

弩是对弓的技术升级,它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由于采用了扳机来控制延时,所以不需要一边拉弓一边瞄准,可以从容专心地进行瞄准,这大大提高了射击的命中率和精确度。

弩是一种冷兵器时代重要的远程武器,简单地说,弩是装有“延时结构”的弓。弩从弓发展而来,但比弓威力更强,射程更远。

一个人臂力毕竟是有限的,力气大的人即使能拉开一张强弓,拉开后也坚持不久,不能“引而不发”,长时间瞄准。开弓之后,必须及时把箭射出去,因此很难组织齐射。这让弓在作战使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弓矢只能杀伤敌军人马,无力破坏敌人的防守设施,不太适用于攻坚战和城防战。

弩出现以后,便不再只是一件单兵兵器,逐步走向大型化,甚至成为一种战术性武器。一般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而特大型床弩的射程甚至可达千米。

与此同时,弓要求射手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开弓瞄准的专业技巧,而弩对体力和瞄准技术要求则低得多。

弩将张弦的力量来源,进一步扩展到个人臂力之外的许多动力,比如腰力、腿力、众力、畜力等,因而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

从能量的角度而言,纯粹以一个人的手臂力量,在一个行程中张满的单体弓,绝对无法与依靠腰腿力量张弦的弩相比。常言说,胳膊拧不过大腿。一个普通士兵的全身之力,可以轻松地超过一个大力士胳膊的力气,且驽的射击精度更高。

弩的大量使用标志着中国射礼时代的结束,射击已经从精英化转为面向大众的平民化。

如果说弓是人类启蒙时代的原始机器,那么弩就是更完美、更成熟的自动化机器。机器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反精英意义,它使大众的力量得以提高,数量成为一种更强大的力量。

相对于必须经过训练的弓箭来说,弩完全是一种“平民武器”。面对弩的滥觞,西方的态度是坚决抵制,东方的态度却是趋之若鹜。

自汉代以来,甚至在汉代以前,弩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投射武器。弩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使用弩几乎和使用现代手枪一样容易。扳上扳机并不需要过人的臂力。拉一张长弓需要经过多年的练习,拇指和其他手指才有足够的力量拉满弦;而弩的扳机扳上以后,弓箭手只需将箭置于发射位置,顺着弩身瞄准,到合适的目标出现即可发射。普通人只需几个小时的发射训练,就能相当有效地掌握用弩技术。13世纪中国弩的杀伤距离达到400码。 其次,使用弩只需要简单的技巧,制造弩却需要高超的技术。大批弩弓手需要依靠技术熟练的工匠制作精确的发射装置和其他必要的部件。况且,向这些工匠提供制造大量弩弓所需的一切材料也决非易事。制作一张强弩要木叠片、兽骨、兽角和筋腱,工匠将这些材料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保证弓在受到拉力弯曲变形时具有最大的弹性。制作这种复合强弓的技艺在欧亚草原各处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弩弓的特色在于它们的发射装置,这些装置必须非常坚固,扳上扳机准备发射的时候,能够经受住巨大的压力。只有技术娴熟,又能得到合适的金属的工匠才能制造出可靠的扳机。

麦尼尔还认为,西方常见的重甲骑兵之所以在中国未能成为主流,便是因为弩的杀伤力太大,“能够在100多码以外将铠甲骑士从马背上射下来的强弩在中国很容易得到,这种武器在抵消新式的重铠甲骑兵的战斗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弩是弓的近亲,中国自古“弓弩”并称,并将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是在全世界都很罕见的。

弓虽然是冷兵器时代世界许多国家民族的武器,而在中国却是弩一枝独大。在技术角度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军事建立在弩这种兵器上的国家。

弩在弓的基础上,增加了固定的弩身,使得它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得到提高;再加上望山的精确瞄准,使弩的短距离平射杀伤力大大高于弓。此外,弩使射手的体力得到完全解放。依靠有效的组织,大规模成建制装备弩机的步兵,完全可以对抗和击败传统的弓骑兵,更不用说早期的战车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弩就大量装备各诸侯国军队。整个秦汉时期,弩绝对是帝国军队中装备数量最大的当家武器。在秦兵马俑的众生相中,著名的跪射俑就是一位弩兵,只是他手中的弩已经化为泥土罢了。

秦末乱世,从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到楚汉争霸,战事频仍,几乎人人皆兵。楚汉战争时,项羽亲自发弩,射中汉王刘邦的胸部,刘邦幸亏有重甲保护才得免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