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台湾海战

书名:帆船、海盗与世界本章字数:2019

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亲率由350多艘战舰和25000名士兵组成的舰队,展开对台湾岛的争夺。

在整个17世纪,仅仅百万人口的荷兰勉强维持着这个横跨全球三大洋的海上帝国。

1648年,荷兰结束了与西班牙的8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代表荷兰正式独立。仅过了4年,战火再起,荷兰又与资产阶级革命后崛起的英国发生战争。

1651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了《航海条例》,要求外国商品出入英格兰及其殖民地时,不得使用外国商船,这对以海上运输为命脉的荷兰来说,如同当头一棒,遂引发了战争。这场战争的双方都没有考虑去占领对方领土,完全是为了海上运输的自由。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英国专门出台了《战争条例》。

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全球海上霸权,荷兰人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付出了几乎全部物力和人力。1660年以后,荷兰倾力建造大型战舰,以备战第二次英荷战争。到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的1661年,虽然荷兰海军拥有70艘装备火炮50门以上的大型战舰,但这些战舰必须留在欧洲,以对付虎狼之心的英国人以及趁火打劫的法国人,根本无力支援台湾。

在这种艰难的背景下,孤立无援的远东荷兰海军只能独自面对实力强大的郑成功舰队,虽然他们的兵力只有郑军的十分之一。

九年前,荷兰当局依靠火器优势,在台湾当地居民的帮助下,曾成功镇压移民郭怀一领导的中国人暴动,但郑成功远非郭怀一可比。

郑成功舰队的主力为“三桅炮船”,属于大型福船,三根主桅高四丈,船长二十丈,舱五层,船面设楼,高如城楼,可容300人,装备红夷炮8门和千斤佛郎机40门。除了三桅炮船,郑成功还有大量的“龙熕船”,前后各安置一门龙熕炮。

从战法上,郑成功的水师比较依赖弓箭手,常以小船配合火箭进行混战,将荷兰海军传统的线形队列分割成几段,然后用火箭焚烧船帆,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最后抓住机会登上敌船进行肉搏。

荷军在火力上比郑军强大,船只也更大,但台湾水文状况险恶,暗礁丛生,水浅航道窄,荷兰的大船反倒行动不便。海上混战中,拼的是兵力,郑军明显占了上风。

1661年5月1日的海战中,郑成功仍采取“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的狼群战术,以60艘各装有2门大炮的帆船围攻荷兰舰队。

郑军迎着枪弹奋勇前进,悍不畏死,用荷兰人的说法,“仿佛家里还有一副躯体可供使用一样”。在付出1000多人的伤亡代价后,郑军炮火引发荷舰火药库失火爆炸,击沉了荷军主舰“赫克托”号,又用火船焚毁“格拉弗兰”号。荷军平底船“白鹭”号和“马利亚”号见势不妙,分别逃往日本和巴达维亚。

虽然郑成功损失了近一半战船和兵力,但最后还是以数量优势,夺得台湾海峡的制海权。

郑成功仍然选择了当年荷兰人的入台路线,即从鹿耳门登陆。

在海上道路已经断绝的危局之下,驻守台湾的荷兰总督揆一只好依托热兰遮棱堡负隅顽抗。经过半年多的抵抗,最后弹尽粮绝,揆一以“和谈”的方式,将台湾让给郑成功。

郑成功经过将近一年的战争,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占领。时值南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西历1662年1月14日。

许倬云先生在《台湾四百年》中说:

郑氏孤忠,得遗民人心,不是为了朱家天下,而是为了维护华夏文化的一脉香火,所以郑氏和清政府屡次谈判,可以称臣,但是坚持不剃发,不改衣冠,只是为了保留华夏文化的象征。这一立场,乃是为了文化的归属。

从很多方面来说,郑成功虽然生在古代中国,但却颇具国际视野和现代思想。作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政治遗产,“洪门会”对近代中国影响甚著,为洪秀全的起义等提供了精神源泉。

很早以前,阿姆斯特丹的政治家们就发现,葡萄牙在东方的衰落,是因为它将力量和资本消耗在领土征服上。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荷兰公司看重的是贸易的垄断,而不是领土的扩张。

“海上马车夫”荷兰放弃已经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台湾岛,撤往巴达维亚。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荷兰人的失败。但揆一还是受到了审判。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当时荷兰海军已达到了风帆时代的巅峰,但其火器技术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因为中国也装备了同样的“红夷大炮”,在舰炮的射程、射击精度、杀伤力和发射频率等方面,双方差距有限。

当荷兰海军遭遇中国水师时,中国人仍然采用传统的火攻战术,再加上以多击寡,常常令敌方铩羽而归。

在郑和时代,中国确实建造过中国人曾经接受并迅速学会了仿造佛郎机和红夷大炮,但除了郑芝龙曾经建造过一批西式战舰,似乎再也没有人像接受红夷大炮那样去学习仿造西式战舰,包括郑芝龙后来也是以小船火攻来对付荷兰人。

中国水师对阵西方舰队时,常以超过十倍的数量优势,迫使其难以应付。明将俞大猷曾说:“海战无他法,在知风候、齐号令、以大舟胜小、以多胜寡耳。”“一贼所恃者,龙头划然,贼不过一二十只,我兵用则七八十只,以多制寡,何患不取胜?”

俞大猷还说:“一战贼大船,必用火攻。”

与西方跳帮撞船战术不同,中国传统的水战和海战,常常是互射火箭,或顺风漂送火船,以此焚毁敌舰。火器出现之前如此,火器出现以后仍如此,从屯门海战、澎湖海战到台湾海战,中国无一不是以火攻取胜。

这种胜利往往是以巨大的人员牺牲换来的,这也是军事技术落后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