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线(4)
1952年7月,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粗纲出炉。此后,中苏双方磋商确定,苏联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向中国提供一百五十六个援助项目。这些项目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航空、建材、交通运输、兵器、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方面,由六百九十四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此间,苏联派出上万名专家提供技术支援。
实际上,新中国的建设工地上,早已活跃着苏联专家的身影。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仅十五点八万吨。为此,苏联专家西林建议成渝铁路就地取材,多建石拱桥,沿线一百多座隧道和大小涵洞,尽可能以石料砌筑边墙和隧道拱圈。从那时起到 1965年,铁道部一共聘请了三百六十六名苏联专家为中国铁路建设把脉、支招。此时的苏联是可靠的“老大哥”,中国人普遍认为,苏联人民吃的是牛奶面包,住的是楼房,看的是芭蕾,工人在现代化厂房生产,农民在集体农庄劳作,如果能把中国建成苏联的样子,再好不过了。
三条线路,用三张图纸挂在墙上。
这道选择题怎么做,话筒先给了“老大哥”。
“东线方案仅仅做了部分草测,还是用旧版军用地图拼接定线,粗糙,潦草,资料半半拉拉,完全不用考虑。”专家组组长基甫卡罗首先发言,“好在——中线可行。”
“好在中线可行。”基甫卡罗将刚刚说过的话重复一遍,意有所指。
欠欠身子,郭彝说:“虽说西线线路偏长,地质条件复杂,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考虑。”
“中线谁在牵头?”基甫卡罗明知故问。在场的人都知道,三条线各有一个牵头人,中线郭彝领衔,西线蓝田负责,东线由刘霄亭主持。
郭彝笑着回答:“这是两回事。”
基甫卡罗紧接着说:“你刚才介绍中线时还说,中线里程最短,工程最省,坡度最小,地质构造相对简单。”
郭彝收起笑容,说道:“但是我也说了,除了云南东川地区有一个铜矿,中线沿途矿产资源并不丰富,通过的重要区域也不多,而且人口少。西线通过的地方百分之七十是少数民族地区,眉嘉平原、西昌盆地、滇中高原又盛产粮食和经济作物,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水电资源丰富,铁路从这些地方经过,不管政治意义还是经济意义,都非比寻常。”
基甫卡罗说:“你是工程师,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经济学家。你得明白,技术人员要考虑的是路,不是人。否则,你就失去了工程师的资格。”
郭彝快速回答:“如果不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盘活各种资源,我们何必修路?”
“乌斯河到红峰,高差一千六百零六米,你来告诉我,火车怎么上去?!”基甫卡罗双手压住桌子,身体前倾。
布克把目光投送到郭彝脸上,是想为他变得激动的情绪踩一脚刹车。郭彝恰恰把这“刹车”当了“油门”:“展线,展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展线不是万能的!”基甫卡罗站了起来,“一座山接着一座山,一座山高过一座山。这里是地狱之门,铁路禁区!”
讨论会不欢而散。可总得拿出意见供上级决策。双方专家被布克重新请进会场。
基甫卡罗说了,技术人员要考虑的应该是路,不是人。这一次,郭彝就路论路:“从莫斯科到阿拉木图,从贝加尔湖到新西伯利亚,苏联火车差不多都在平路上走。平原上的公式套到高山上,相当于拿拴猫的绳子套马。为什么就不能换条绳子试一试?”
基甫卡罗要求一直保持沉默的蓝田说说意见。蓝田的考虑应该和郭彝有所区别。基甫卡罗是这么想的。
蓝田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赞成郭彝,走西线。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修铁路,选择哪条线,最有发言权。因为我们个个怀有赤子之心,懂得如何爱我们的国家。西线不仅要修,而且要抓紧修,等到建成通车了,一定欢迎你们外国专家过来参观!”
“依据呢?依据!”基甫卡罗在桌子上连拍两下。
“西线全线只有大约一千公里,但是我们勘察走过的路,不下一万一千公里,这就是依据!”蓝田说到这里,把头转向记录员,“请你明明白白写下来,‘蓝田和他的同事,赞成西线方案’,再把写下来的这句话,当众读一遍!”
蓝田话音刚落,王昌邦走到西线方案图纸前,指着一步步丈量过的线路,用湘音浓重的普通话说:“的确如此——最好的选择不是东线,不是中线,而是西线!”
捷列申科并未拿王昌邦的话当一回事:“一座山就是一只拦路虎。难道火车可以长翅膀,飞过去?”
王昌邦答:“车到山前必有路——实在没有,打一个洞,也就有了。”
捷列申科紧追不放:“小相岭的洞,准备打多长?二十公里?三十公里?”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三条线路的重点难点,瞿鹤程、郝昭謇、胡惠泉等中方与会专家了如指掌,捷列申科的心病,他们也一清二楚。作为成都与凉山之间的最高岭隘,小相岭昼夜温差二十多摄氏度,加上气候多变,即使花岗岩,风化厚度也在十米至三十米之间,工程开挖势必引发大面积山体崩滑。此外,技术所限,开凿长大隧道并不现实,世界范围内,铁路向大山借道,一般都是尽可能绕到高处,尽可能“薄”地打洞钻山。绕到高处,意味着高差加大,蒸汽机车很难爬得上去。
难怪波波夫直接下了结论:“小相岭过不去。攀枝花河谷到云贵高原,也是一路上坡,火车同样爬不上去。”
王昌邦的回答打开了思路:“二十公里的长隧道打不了,八至十公里的总可以想想办法。沙马拉达隧道的确比较长,但边干边摸索,冲破一个区间,开凿长隧道,不是没有可能。”
波波夫的问题咬得很紧:“就算沙马拉达可以打一个八公里的长隧道,普雄到红峰,高差如何克服?”
王昌邦朗声答道:“展线!之前已经说过,可以借助展线降低线路坡度。”
展线,是一种用于爬坡的铁道线路。简单地说,就是人为地展长线路,以“大回环”旋转方式达到预定高程,类似自行车走“S”形爬坡。
如果时间可以穿越,基甫卡罗、捷列申科和波波夫来到二十年后的成昆线上,从海拔约四百米的川西平原到海拔一千九百米的滇中高原,他们将会看到,王昌邦牵头设计的七处展线,如同铁龙盘绕,十三次跨过牛日河,八次跨过安宁河,四十九次跨过龙川江,一步步把火车托上云端。
牛日河中游,白果至乃托航距八公里,高差一百九十五米。为爬此坡,乃托展线先是一个马蹄形,转一百八十度过来,再一个螺旋形,转一百八十度回去。展线范围内,有线路三层、桥五座、隧道八座。
出尼波站往南便是“眼镜形”的乐武展线。火车自乐武站下方穿过,从大山背后转了一个大圈,这才进入乐武站。火车出站,并未绝尘而去,而是再次画下一个大圈,才含情脉脉道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