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避地羌村(2)

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潼关只适合坚守,并不适合贸然出战。只有通过战略相持消磨叛军的锋芒,然后才能觅得破敌良机。然而杨国忠与哥舒翰这时因为安思顺一案产生了矛盾,关系日渐紧张。哥舒翰手下曾有人提议,让他留三万人严守潼关,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回长安剿灭杨国忠,这样既可平息民愤,又能堵住安禄山“清君侧”的起兵借口,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带领三十骑兵回长安,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斩杀,哥舒翰说:“要是这样做,就不是安禄山谋反,而是我哥舒翰谋反了。”杨国忠此时也很害怕在潼关拥有重兵的哥舒翰将对自己不利,于是他便奏请玄宗,在长安附近招募了两支军队,由自己的亲信率领,名为御贼,实为防备哥舒翰。杨国忠还对玄宗说,贼方兵力不足,且无防备,哥舒翰却在潼关按兵不动,恐将贻误战机。玄宗竟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不断派遣使者前往潼关促战。到了六月初四,哥舒翰在玄宗的不断催促下被迫引兵出战,临行前竟拊膺痛哭。六月初七,哥舒翰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叛将崔乾祐在灵宝西原会战,结果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八千残军逃回潼关。六月初九,叛将崔乾祐乘胜追击,一举攻克了潼关,哥舒翰被部下火拔归仁劫持后投降了叛军,被押往洛阳面见安禄山,一年之后为安庆绪所杀。

潼关失陷后,附近的蒲州、华州、同州、商州等地的官员和军队皆望风而逃,而杜甫和家人当时寓居的白水就在同州西部,虽然距离潼关尚有四百多里,但那里形势也变得极其危险了,百姓们纷纷逃亡,杜甫一家也被裹挟在逃难的人流里向北逃去。当时的秩序极为混乱,杜甫在混乱之中与家人走散,坐骑也被人抢走了,他只好徒步跋涉,艰难前行。这时杜甫的表侄王砅一家也和杜甫一同逃难,王砅是个既热心又善良的人,他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表叔杜甫不见了,于是调转马头,逆着人流呼喊着寻找,找了十里后终于发现了杜甫,于是他把自己的马让给杜甫骑,左手牵缰绳,右手持佩刀,护送他追上了家人。要是没有王砅的救护,杜甫恐怕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他对王砅的救命之恩一直铭记于心。十几年后,杜甫在潭州又一次与王砅重逢,遂作《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中忆起当年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历。

杜甫与家人会合之后,又继续向北逃难,当他们抵达白水东北六十里的彭衙时已是深夜了,杜甫在《彭衙行》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野果充 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少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漫睡,唤起沾盘餐。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彭衙,即今陕西白水县东北。杜甫一家逃难到彭衙北边的同家洼时,受到友人孙宰的盛情接待。所谓“患难之际见真情”,孙宰于杜甫一家仓皇奔走之际奉上热气腾腾的茶饭汤羹,真可谓雪中送炭,令人备觉温暖,杜甫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对孙宰这份恩情一直念念不忘,并表示“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在同家洼小住了几日后,杜甫一家又继续北行,路经华原县,于七月中抵达三川县。三川县,因华池水、黑源水、洛水三水汇合而得名。杜甫一家在三川遭遇了连日的雷雨,暴雨成灾,洪水翻滚,风涛怒吼,浪高水急,在国家动荡之际又突遭如此水患,杜甫不禁忧从中来,他心中祈祷上苍怜悯,希望洪水早日退去,百姓得以脱离苦难。在自身尚且遭难之时尚不忘天下苍生的安危,这就是杜甫的思想境界与仁者情怀。

等到三川的洪水逐渐退去之后,杜甫携带家眷继续往北走,他似乎是想北出芦子关,绕过双方的交战区域,抵达灵武。大约到了八月份的时候,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杜甫一家终于在鄜州西北二十多里的羌村暂时安顿下来。羌村,即今陕西富县西北茶坊镇大申号村,村子坐落在一个土坡之上,东西北三面都是低矮的丘陵,南边有一条小河,所处极为偏僻,周围山高林密,非常适合隐居安身。杜甫在村里租了几间茅屋,简单地把家布置了一下,终于有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居所,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和酸痛的筋骨了,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向又时刻萦绕于他的心怀,于是写下了《避地》一诗:

避地岁时晚,窜身筋骨劳。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行在仅闻信,此生随所遭。神尧旧天下,会见出腥臊。

诗写自己为避乱而奔窜流离,对安史之徒的悖逆作乱愤慨不已。此时杜甫已然得到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的消息,既然新主已出,大唐的复兴大业顿时有了希望,因此杜甫对国家的中兴充满了信心。当然还应该指出,杜甫当时所任官职是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正是太子李亨东宫之属官,如今自己的老上司已经成为皇帝,正在灵武草创临时政府,这应该也是杜甫迫切前往投奔的重要动因。我们可以想象到杜甫在羌村与家人分别时的纠结与矛盾,因为他在此刻离去实在算不上一个负责任的好丈夫、好父亲,但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感情、大家战胜了小家,对国家的责任感让杜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赴灵武的征程。这样一来,本可以在羌村过一段安稳日子的杜甫,一下子就被卷入到时代的激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