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陷贼长安(1)

哥舒翰在潼关全军覆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长安的空气中也弥漫着胡骑血腥的烟尘,玄宗于仓促间决定逃往蜀中避难。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凌晨时分,玄宗在龙武大将陈玄礼的保护下仓皇从禁苑的西门延秋门逃出长安,行色匆忙中他也许没有发现,城门上此时竟然聚集着许多白头乌,它们发出不祥的聒噪声,似乎预示着王朝的危机已经来临。到了半夜时分,玄宗等人才到达金城。第二天中午,又累又饿的玄宗一行人来到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这时陈玄礼手下的士兵发动兵变,他们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及其儿子杨暄,还用刀肢解了杨国忠的尸体,并割下他的首级用枪挑着挂在驿门之外示众。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御史大夫魏方进等人也先后被乱兵所杀,宰相韦见素当时被打得头破血流,幸亏他平时为官清正,有人大叫:“不要伤了韦相公!”韦见素这才幸免于难。玄宗听到外面士兵们的喧哗声,惊问发生了什么事,得到的回答是杨国忠谋反。他很快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拄着拐杖出来慰劳禁军将士,并命令他们归队歇息,可众人并未散去。玄宗派高力士去询问将士们还有什么要求,得到的回答是“贼本尚在”。所谓“贼本”,是指杨贵妃。陈玄礼对玄宗说:“杨国忠谋反,杨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反问道:“贵妃常居深宫,怎么能知道杨国忠谋反之事呢?”高力士解释说:“杨国忠被他们杀了,可贵妃还在陛下左右,将士们害怕打击报复,岂敢自安?将士安则陛下安,愿陛下深思。”这时韦见素之子京兆府司录参军韦谔也进言道:“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此一刻,请陛下速决!”说罢叩头至流血。玄宗被逼无奈,只好让高力士将杨贵妃引入佛堂,在一棵梨树下把她缢死了,一代红颜就这样香消玉殒,令人唏嘘叹惋。玄宗让陈玄礼等人前往验尸,将士们见铲除了杨氏兄妹,都山呼万岁。六月十五日,马嵬坡事变结束后,玄宗准备继续前往蜀地,然而附近的百姓拦住了他的马,恳请他留下,带领他们收复长安,玄宗不得已,于是命太子李亨留下,主持北方的平叛大业,自己则带领一千三百多人继续入蜀。在细雨朦胧的蜀道上,他突然想起当年张九龄对他说的话:“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自己为什么不听从张九龄的建议,竟放了这个狡猾的逆贼,导致四海扰攘、社稷倾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愧悔交加的玄宗长叹道:“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一阙哀婉的《雨霖铃》打湿了帝王的迷梦,印证了张九龄的先知先觉,可人间此时已是满目疮痍!玄宗在悔恨之余派遣使者前去张九龄的故乡韶州祭奠他,并追赠他为司徒,祭文中称赞九龄“谠言定其社稷,先觉合于蓍策”,然而此时张九龄已经去世十多年了。

马嵬坡事变发生之后,太子李亨带领人马从马嵬出发,北巡朔方,于七月九日抵达灵武。七月十二日,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改元至德。至德这个年号来自《孝经》首章,意即最高的道德就是孝,肃宗的意思是说收复两京、平息叛乱,早日迎请父皇回到长安,这才是作为儿子的大孝,也就是所谓至德。当然这只是肃宗掩盖自己不合法即位的说辞而已,李亨于仓促间即位,并未得到玄宗承认,这个皇位并不合法,难免有些心虚。一个月之后,玄宗才得知太子已经即位的消息,审时度势后决定顺水推舟地把皇位让给儿子,于是派房琯、韦见素、崔涣等人奉传国宝、玉册前往灵武,正式宣布了传位诏书。

杜甫听说肃宗即位于灵武的消息后,立即从羌村出发北上,取道延州,经石门,过徐寨,上万花山,到达延安七里铺,欲出芦子关转道灵武,只身奔赴行在。现在延安市宝塔区七里铺还建有杜公祠,当地人传说,杜甫从羌村来到这里,曾在七里铺石崖下露宿过一晚。看来杜甫离开羌村后确实是往西北走的,然而他却并没有到达灵武,其原因已无人知晓。有学者推测,杜甫曾到了黄河边,只是因为没有渡船,所以没法过黄河到达灵武。后来左汉林教授实地考察后证实,灵武城在黄河东南岸,杜甫若真的走过定边和盐池抵达灵武附近的话,是不必过河的。因此可以推断,杜甫压根就没有到过地处大西北的灵武,更没有到过黄河岸边,而是因为其他原因来到了叛军盘踞下的长安。杜甫在长安写下了名篇《月夜》,诗云: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自己如今身陷贼中,而家人远在荒僻的鄜州羌村,妻子以柔弱之躯独自抚养着几个年幼的儿女,日子过得是何等艰难,当此团圆之夜,一家人离散如此,岂不令人凄绝!明明是诗人在望月思亲,可他却偏从对方写起,写妻子一个人在鄜州正望着月亮想念自己,孩子们还小,还不能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担忧与思念。“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二句写自己对妻子的怜惜之情,可谓语丽情悲。她痴痴地在夜色中伫立了很久,冷雾打湿了她的头发,寒气侵袭着她的玉臂,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深切关爱,他对妻子的柔情与思念令人动容。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与杜甫的《月夜》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而我们通过这首诗可以知道,中秋之际,杜甫身陷长安,并作诗怀念远在羌村的妻儿,这说明他离开羌村不久就偏离了去灵武的路线而改道南下长安了。因此学界一度认为,杜甫一定是在去灵武的路上不幸被叛军俘获,并被押赴长安的。如《新唐书·杜甫传》云:“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赴行在,为贼所得。”但是杜甫被俘纯属是推测,并没有任何依据,杜诗中也从未提及被俘一事,而且我们通过《月夜》《哀江头》等诗还可以看到,杜甫身陷长安之时还能四处走动,并未失去人身自由,因此路上被俘之说仅仅是一种猜测而已。即使退一步来讲,杜甫在前往灵武的路上确为叛军俘获并被带到长安,他那从八品下的微末官阶也不足以引起叛军的重视,因此他并没有像王维、郑虔等人那样被押往洛阳,而是滞留在沦陷的长安。近来有学者提出,杜甫离开羌村之后并没有北上直接去到灵武,而是南下去了长安附近,因为此时肃宗派御史大夫崔光远正在长安附近的渭河北岸招抚朝廷的流散官员和民众,杜甫进入长安有可能是为肃宗临时政府侦知情报。这种说法虽然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何杜甫来到长安,但并没有什么文献依据,也仅仅是一种猜测。总之,杜甫为何没去灵武,反而来到了长安,这仍是杜甫生平中一个未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