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六章 欧洲崛起 现代转型与外部冲击(9)

海权帝国:理解西方文明特质的一个重要视角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间,最晚也是在1763年战胜法国之后——注意这个时间点,它是工业革命爆发之前13年,当时英国人甚至连珍妮纺纱机都还没有发明出来。如果把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作为英国崛起的起点,那么“日不落帝国”就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前大约200年。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跟工业革命无关,跟自由贸易也无关。

1763年的时候,英国已经开始着手发展棉纺织业。为此,国会立法禁止将国外的棉纺织产品进口到英国。1772年,一个叫布莱尔的人因为“将非法物资带入其住宅”而被定罪判刑。这里的“非法物资”其实就是印度棉布。1774年,英国议会规定,除了用于转口贸易的棉布以外,其他一切不是在英国生产的棉布都禁止在国内销售。之前为了对付荷兰,英国还出台过《航海条例》,不准用荷兰的商船向英国运送货物。

在发展棉纺织业之前,英国的纺织业重点是毛纺织业。在1258年,为了限制羊毛原料的自由出口,英国颁布了“牛津条例”,该条例规定“英国所生产的羊毛必须在国内加工生产,不准卖给外国人;人人都必须穿用本国织造的呢绒”,并在14至15世纪多次重申这一规定。后来类似的限制更加严厉,走私活羊出口的首犯会被没收财产并砍掉左手,如再犯就判死刑;乔治三世为了禁运羊毛和打击走私,甚至还颁布法令,“不准在海滨五英里内剪羊毛”。

这些全都与自由贸易的精神背道而驰。

实际上,欧洲其他国家也差不多。从16世纪到18世纪的两三百年间,统治欧洲的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也就是强调尽可能多地从外部获得金银等贵金属货币,把金银的拥有量当成国家强弱的标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管是法国、荷兰、西班牙,还是英国,都想尽一切办法减少进口并增加出口。对于凡是本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几乎都是禁止进口同类产品,并禁止出口相关原材料;对一般货物原材料的进出口,则普遍采取高关税。直到鸦片战争前,英国的平均关税税率从未达到所谓自由贸易的水平:英国在1840年以前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从未低于30,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进口税率甚至一度超过50。此外,英国自18世纪起就对来自中国的茶叶征收高关税,税率时常达到100。而同时期中国并不禁止进口任何外国手工业品,对外国货物的平均法定税率只有6,加上海关官员加派的杂费之后,实际税率也只有12。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为了制止太多的白银流向中国,甚至还出台过禁止本国商船往中国运输白银的法令。他们在全世界运输货物到处销售,恨不得打开每一个国家的市场,为此不惜采用武力和屠杀,唯独对自己网开一面,坚决不开放本国市场。

可以肯定地说,西方国家近代的崛起,跟贸易有关,但跟自由贸易无关。

大航海时代,所有崛起的国家,没有一个允许自由贸易,没有一个制定的关税壁垒低于其亚非拉主要贸易伙伴。

英国能战胜欧洲其他竞争对手,主要是地缘上的因素。不管是西班牙、荷兰,还是法国,都是大陆国家,一半面向海洋,一半面向陆地,无法用全部国家资源来发展海军,必须至少用一半的力量用于陆地防卫。英国作为一个海岛型国家,可以全力发展海军,没有后顾之忧。这在以争夺海外殖民地为核心的争霸赛中是关键性优势。英国每一次重大胜利,都是跟对手背后的国家结盟而取得的:打西班牙和荷兰就联合法国,打法国就联合普鲁士。这样,英国在土地资源面积相对狭小、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确保胜利,甚至在海战战败之后也照样可以令对手低头。

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崛起,本质上是海权的崛起,是海权对陆权的胜利。

人类历史上的帝国或文明,可以根据控制模式的差异分为海权型和陆权型。

汉唐时代的中华帝国是典型的陆权型帝国:军队几乎全部是陆军,物资运输和政治经济控制也完全依靠陆地和陆地上的河流。这种帝国形态的特点就是随着陆地交通路线的扩展,不断扩展帝国边界,形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其首都位于陆地的中心,周围由高山河流组合的地理屏障保卫,按“首都—郡治—县城—乡镇”的网络状格局一层一层往基层辐射,形成“中心—基层”的网状分布。

海权型帝国则与此完全不同。它以海军为主,政治、经济控制方式以海洋航运为主。这种帝国的形态特点是:不形成一个大一统帝国;联系中心与外围地区之间的是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这是由海路交通特点决定的:运量大、时间长。大运输量可以保证物资交流和军事征服,但无法满足日常行政的效率需求。像中国古代那样八百里加急或者五百里加急、由皇帝和中央政府垂直管理的模式在海权型帝国无法实现。只能由中央充分授权,要么是委派军政大权一体的总督,要么就干脆维持一个傀儡政权。

在海权型帝国体系中,宗主国的首都一般都位于海岛或者是大河与海洋的交汇处。那些殖民地的中心据点也有同样的特点。这些据点再依靠交通枢纽优势发展为中心城市,然后向内陆地区辐射其政治经济控制能力。整个帝国围绕海洋形成一个环状。帝国直接控制的地区几乎完全位于沿海,较少深入内陆,只通过沿海港口枢纽与内陆发生联系。

而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就一直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型国家和文明。受此影响,中国人看待其他国家和文明的时候,也习惯性地以陆权型思维去分析,特别是喜欢就一个国家论一个国家,而没有把海权型帝国控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放进来一块儿看。这是我们不能正确理解西方近代文明成就的一大根源。

西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海权型文明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上古的希腊诸国,也即古希腊;第二个是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第三个就是近代英国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国”。

古希腊出现在公元前800年左右。这是西方近代理性文明的源头之一。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北部、欧洲的东南部,其核心是阿提卡半岛的雅典。这是一个很小的城邦国家。古希腊人主要依靠发达的航运业,在地中海——主要是爱琴海——周边建立了一圈殖民地。这是一个典型的环状文明结构。

希腊在地图上的边界只是它的直接殖民控制边界,而不是经济边界。它占领的都是海岸陆地,其中主要是近海的港口城邦——比如特洛伊,其控制范围是据点式的。通过控制沿海枢纽据点,其经济控制力可以深入内陆,从内陆地区攫取农业资源。所以像雅典这样的小城邦,尽管在直接领土上想种粮食养活自己都困难,但却发展出高度的文明。其生存资源和财富完全依仗海外殖民港口以及它所辐射的内陆地区。其城邦居民几乎不从事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性行业,主要就是造船、商业。它还养活了一大批贵族学者,天天就研究天文地理、人生哲学等。这让它的数学和哲学高度发达,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都诞生于此。

雅典共和国本质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环地中海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古希腊文明并非雅典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集合了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文明成果,在环地中海劳动人民的共同供养下形成的次生文明。雅典及其周边城邦在环爱琴海建立殖民地,大搞农业种植园,并贩卖奴隶。雅典的城邦公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奴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他们中很多人看起来不过是普通老百姓,但本质上是整个环爱琴海帝国的贵族阶层和奴隶主阶层的一员。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们那种悠闲研究学术的奢侈生活方式,也是建立在奴隶制和不平等贸易基础上的。

雅典人依靠先进的科技,在海洋上基本没有对手。但它有一个命门,就是陆地防御。北方的马其顿人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崛起,征服了雅典。古希腊文明因此灭亡。

威尼斯共和国的情况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威尼斯就是一个小岛,面积只有约400平方公里,比北京市海淀区的面积还要小一些,是海南岛面积的190,岛上有五六万居民,鼎盛的时候有15万左右,在中国就是一个县城的规模。岛上大部分青壮年男子都是水手。金融和航运是威尼斯的主要产业,世界上第一家商业股份制银行就是在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