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七章 鸦片战争 帝制末期的危局时刻(4)

嘉道中衰:道光新政与汉族士绅的崛起

嘉庆在继承人问题上也坚持秉承儒家正统,完成了他爹的遗愿,成功把皇位传给了嫡长子。清王朝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符合儒家嫡法的皇帝——道光皇帝,大家都很开心。

道光皇帝也是一位笃信儒家治国理念的好皇帝。由于嘉庆皇帝留下来的摊子实在是太烂,国家已经穷得叮当响了。嘉庆二十五年,西北地区又出现了张格尔叛乱,大和卓的孙子张格尔勾结境外伊斯兰教势力浩罕王国,想要搞独立,一直闹到道光十一年才被镇压下去,让清朝财政亏空更加严重。

道光比他爹要强硬一点,准备搞点改革。一上台,就把自己的亲信英和提拔为军机大臣。在英和的建议下,道光皇帝宣布要学习雍正皇帝,革除陋规,搞新一轮的“火耗归公”。也就是把洪亮吉在给嘉庆的奏折中列举的那些“陋规”——比如门包、炭敬、节礼、寿礼、仪程、浮收、勒折等——折算一下,一部分给官员发“养廉银”,另一部分取消或上缴财政。这样,把官员们的非法收入变成合法收入,还能减少老百姓部分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这个改革,其实已经是对贪腐行为的第二次妥协了。雍正的改革是第一次妥协。

雍正改革之前,官员们的收入是:

法定工资+陋规等非法收入。

雍正“火耗归公”改革以后,官员的收入变成了:

法定工资+养廉银。

其中,养廉银就来自“陋规”等非法收入,也就是基层向老百姓勒索的“火耗”。

按照“高薪养廉”的思路,官员们贪腐都是因为工资太低的缘故,有了养廉银,就应该不再收陋规了。一个巡抚一年1万多两银子的养廉银,相当于年薪几百上千万,怎么着也够花了。但事实情况显然并非如此,就像我们在前面讲的,几乎在“养廉银”制度刚设立的同时,官场上又立刻发明了新的名目开始收新陋规。只是在雍正的铁腕之下,情况有所收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养廉银成了一笔经常性收入,跟法定工资没有区别了。官员们在此之外又继续开辟新财源、收受新陋规,而且越收越多,超过了养廉银数倍。到了道光年间,情况再次变得不可收拾。

道光改革的时候,官员们的收入变成了:

法定工资+养廉银+各种新的非法陋规收入。

道光的改革,就是想把各种新陋规再折算一次,换个名字变成合法的。改革的目的也跟雍正一样:一是解决下级给上级“发工资”的问题,避免官官相护;二是在“以合法换非法”的条件下,适度打个折,去掉一些陋规,减轻老百姓负担,再把一部分陋规变成财政收入用来填补亏空。

对于皇帝想给大家的收入打折这种事情,官员们表示完全不能接受。

在京官之中,吏部、礼部等一把手上疏表示强烈反对。而在地方更是不得了,三大总督公开反对,其他六大总督也是暗地里反对,无一人上疏支持。清朝一共就只有九大总督,封疆四方,位高权重,改革措施被九大总督一起反对,基本就没法干了。而且,其中实权最大的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都公开反对。直隶总督方受畴、四川总督蒋攸铦这两位更是直接跑到北京来反对。

大臣们反对改革的理由当然不是自己的收入会降低,而是声称:陋规不合法,基层官员还知道有所收敛,一旦合法,下面只会更加明目张胆。而且各地的陋规名目都不一样,非常复杂,根本梳理不清楚。如果一刀切地变成统一收入发放,不仅无法保证公平,带来的问题还将更多。

面对朝野上下一片反对之声,道光陷入困境,继续推动将会得罪整个官场,而且还推行不下去,这可怎么办?最后,仅仅过了3个月,道光皇帝决定屈服,丢卒保车,下旨说:这个主意完全是英和撺掇的。英和不知地方情形,冒昧进言,扰乱朝政,现罢免其军机大臣职务,同时停止清查陋规。

实际上,雍正的“火耗归公”还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之前的官方法定工资实在太低了。但火耗归公之后的养廉银标准已经定得非常高,清朝地方大吏的收入水平比以高工资著称的宋朝都高了,不仅足够官员们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还可以养活一大帮仆从。但还是没用,这说明所谓“高薪养廉”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道光的第二轮“火耗归公”,完全就是向腐败屈服。他不过想让官员们把贪腐收入拿一部分出来填补亏空,以免国家财政陷入瘫痪而已。但即使这样,改革也完全无法推动,则可见当时的大清官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改革还没有开始就停止了,但财政亏空的问题仍然存在。道光想来想去,始终束手无策。最后,经过跟他尊敬的师父——理学大师曹振镛商量以后,他得出结论:解决财政亏空的唯一方案只能是节约开支,而节约开支的首要任务就是皇帝要为天下国家做出表率,带动大家一起节约。

为此,道光发布《御制声色货利谕》,倡导“重义轻利,不蓄私财;停止各省进贡;不再增建宫殿楼阁”的节俭理念,开启了“节俭新政”。

对于这个政策,各级官员纷纷表示皇帝圣明,我们完全赞成,没有一丝一毫的意见。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把每年40万两银子的宫廷开支降了一半,改为每年20万两。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从简,笔墨纸砚全是普通品,而非特制。据有些史料记载,道光皇帝的衣服每个月才换一次。除了龙袍,其他的衣服破了,一定打了补丁继续穿。

不仅如此,他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嫔及宫廷工作人员,非节庆日不得吃肉。妃嫔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可穿光鲜的衣服。皇后过生日的招待会也极为简单,每人一碗打卤面完事儿。

工作日里,皇帝每餐只点四个菜,朝廷官员的工作餐也不得多于四个菜。外地官员进京述职时,对勤勉能干的官员,皇帝会以赐宴表彰。但在道光朝,皇帝赐宴仅是政治荣誉,官员得到赐宴要自己付饭钱。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奉行节俭,各级官员则效仿皇帝,大兴节俭之风。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皇帝的衣服旧了照样穿,大臣们也都换上了旧衣服。皇帝的裤子破了个洞会打了补丁继续穿,朝臣也为自己的衣服打上补丁。道光年间的朝会很像是丐帮大会,一眼望去,从龙椅上坐的到地上跪的,全都衣衫破旧,个个像叫花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京城内的旧衣铺子生意火得不得了,所有的存货都卖得精光。起初,旧衣服的价格比新衣服低很多。随着需求的旺盛,旧衣服的价格很快与新衣服持平。有的官员把新衣服拿到旧衣铺子里换取旧衣服来穿。后来,旧衣服的价格飞速增长,竟然高于两件新衣服的价格。有些官员就在新衣服上打上补丁,在袖子上抹上油腻的物质,以显示与朝廷一致保持节俭。

皇帝在朝堂上的节俭行为和大臣的刻意模仿并没有改变整个官僚机制的运作模式。道光年间,整个国家吏治极为腐败,官吏和军人吸食鸦片、聚众赌博、嫖娼的情况极为严重。官吏的腐败程度远超前朝,清朝官场的“封口费”就是道光年间流行的,当时叫作卖奏费。如果有官员渎职、犯法、贪污、有作风问题,负责纪检和监察的官吏就会整理材料,准备上奏。这时,该官员就会准备一笔钱,让其保持沉默。

道光帝奉行的节俭美德,最终成了皇帝与大臣们默契配合上演的一出闹剧。在这个过程中,唯有皇帝一人入戏了,其他的大臣则不过是陪演和看客。

道光节俭成了著名的历史典故,衍生出来很多个搞笑的野史段子,真假无法分辨。但实事求是地讲,尽管听上去有点讽刺,但皇帝以身作则节俭并没有错,也没造成什么危害,而且确实省了一些钱。可以看出,道光皇帝治理国家的责任心起码是没问题的。实际上,在皇帝制度下,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皇帝本人的责任心都没有问题。明朝那些皇帝是被抹黑了。清朝由于资料保存完整,皇帝的形象就正常多了。明清20多位皇帝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政治路线和治国能力的差异,而不是责任心或个人品德的差异。

嘉庆、道光这种“仁义道德、以身作则”的治国模式,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是错的,它只是搞错了重点。执政者在要求别人的同时,应该首先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正确的,也是基本的。但政府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可以理性地用暴力,以及基于暴力的强制力,这是政府和其他一些机构的本质区别。因为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必须用暴力来解决或强制推动,人类才需要政府。如果政府放弃使用暴力,而去追求“表率”和“教化”,那么政府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搞道德教育,民间组织也可以搞;做道德表率,各种名人大师都可以做,影响力也不比政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