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七章 鸦片战争 帝制末期的危局时刻(6)

虎门销烟:小心翼翼的禁毒行动

陶澍在道光十九年因病去世,未能看到鸦片战争的爆发。不过,在去世前,他也积极参与了朝廷关于如何解决鸦片问题的政策讨论。

道光十八年6月,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提出一个十分激烈的主张:所有吸食鸦片者限期一年戒烟,一年后如再发现有吸食鸦片的,处以死刑。

这份奏章是在清政府长期查禁鸦片走私和贩卖不见成效之后,试图从消费端来禁绝鸦片的一种意见。道光皇帝把它转发给各路封疆大吏,让他们谈谈看法,这也是清政府长期使用的一种决策模式。

卧病在床的陶澍也收到了这份奏章,他回奏皇帝,对黄爵滋的提议表示赞成。他的老朋友、湖广总督林则徐也是同样的意见。他们都是禁烟运动中的激进派,对鸦片的危害深恶痛绝,才会赞同如此激烈的禁烟措施。

不过,在被征求意见的29位将军、督抚中,只有8人赞同黄爵滋,大部分人都表示了反对。道光最终还是否定了这个提议。大部分回奏表示,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整顿海关的问题上,以加强打击鸦片进口为禁烟的主要手段。

道光尊重了大多数人的意见。由于陶澍病重,剩下的禁烟强硬派中,以林则徐官位最高,又素有清廉干练的名声,道光皇帝便选择了派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主持禁烟。

英国等欧美国家往中国走私鸦片的活动由来已久。鸦片是罂粟的提取物,可以入药,但也可以像抽烟一样点燃之后吸食,会成瘾,并且给身体造成巨大损害,是一种毒品。在英国,鸦片用于制药和医疗是合法的,用来吸食就是违法的,清朝也是如此。英国往中国走私的鸦片,基本都是用来吸食的毒品,对此英国政府和商人都心知肚明。

英国主要的鸦片种植地在孟加拉。孟加拉在1769—1773年发生了饿死1000万人的大饥荒,就跟鸦片贸易有密切关系。英国人将孟加拉大量的土地从种粮食变成种罂粟,做成鸦片卖到中国赚钱。

一边饿死孟加拉人,一边毒倒中国人,英国人在中间把白花花的银子赚走——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恶毒的赚钱方式了。

鸦片走私除了严重损害中国人的身体健康以外,还导致了严重的白银外流。

跟明朝相比,清朝的出口结构已经严重退化,从手工业制成品为主变成了农产品为主,出口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土地广大、人民吃苦耐劳,在出口方面总体还是占便宜的。茶叶和生丝出口每年可以从国外赚来大量的白银。这些好处大部分被统治阶层拿走了,但农民也能得到一些好处,而不至于像孟加拉人那样大面积饿死。中国当时的分配不平等程度,应该是高于英国本土,但是低于英国的殖民地。白银流入还拉高了中国国内的粮食等非出口农产品的价格。清朝的税赋已经从以交粮食为主逐步转型为交银子为主。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农民可以赚到更多的银子来交税,生存压力就要小一点。这也是为什么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一方面在西北大量用兵耗资巨大,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还能维持相对稳定。

自从英国人发现鸦片走私的好处以后,白银净流入中国的情况就开始一点一点改变了。乾隆十三年,鸦片出口已经占了英国对华出口货物的18;到乾隆后期,则上升到一半。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把鸦片走私算进来之后,中国实际上已经处于白银净流出的状态。国内就开始出现白银通货紧缩。用白银来衡量的粮食价格不断下降。农民要交的银子数量不变而银价上涨,官员腐败造成的陋规征收还增加了,双重负担打压之下,生活就变得越来越糟糕。这也是英国使团在乾隆末年看到中国社会普遍贫穷,以及白莲教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追根到底,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官僚集团腐败。它不仅直接对人民敲骨吸髓,还收受贿赂给鸦片走私大开方便之门,间接推动了白银流出,在两方面增加农民负担。

清王朝打击鸦片走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防止鸦片危害国人的身体。到道光年间,八旗和绿营的军官士兵吸食鸦片的比例已经非常高,直接损害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阻止白银继续大量外流。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上奏中就说,再纵容鸦片走私,几十年后,中国将再无可战之兵,无可用之银。道光帝对此深以为然,下定决心禁烟。

清政府之前就一直在查处走私的鸦片,但经不住官僚体系的腐败,所查获的鸦片数量从未超过年走私总量的1,对走私活动几乎毫无影响。这才有了黄爵滋的上书,建议从打击走私和贩卖转为打击鸦片消费——因为他认为对走私贩卖的打击已经被证明无效了。

当时还有一种观点,建议干脆将鸦片合法化,中国自己大量种植鸦片来跟外国进口鸦片竞争,一体收税,就可以防止白银外流,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这种想法只能解决财政问题,不能解决毒品的危害——反而会大大加重毒品危害,因此被道光拒绝。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在道光十八年10月被勒令退休。

道光皇帝经过左右摇摆,既反对将鸦片合法化,又反对将吸毒者一律处死,采取了中间政策:集中力量严打鸦片走私。道光十八年11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道光十九年3月18日,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第八天,通过行商传谕各国商人,三天内交出所有走私的鸦片,并出具保证书,如果以后再贩卖鸦片被逮住,“人即正法,货即没官”。

但三天过去了,毫无动静,没有任何人交出一箱鸦片,出具一张保证书。

行商和各国商人都在观望,他们以为这次查验跟以前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中国官员准备勒索贿赂的又一次行动而已。他们并不打算交出鸦片,而是等着林则徐开价——这次检查需要花多少钱才能打点好,钦差大臣您就说个数吧。

到了第四天,林则徐并没有开价,而是逮捕了几名行商,宣布如果再不交出鸦片,就要把这几个行商处死。在这种压力下,行商们从各国商人那里拿出了1037箱鸦片上交。

第五天,林则徐下令传讯著名的英国大鸦片贩子邓特。结果邓特竟然要求清朝官方先出具保证书,保证他24小时之内可以离开,不然就不来。这种无理要求无论在清朝还是在英国都是不合法的——英国的警察传讯制度要到1856年才出现,而且直到今天,虽然有传讯不超过24小时的规则,但如果询问之后发现有违法犯罪的线索,则可以延长拘留时限。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英国法律允许警方拘留犯罪嫌疑人最高可以达到28天。如果有证据,那就直接转入刑事处理流程,拘留判刑了。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国政府会承诺传讯某犯罪嫌疑人之后,保证在24小时内可以让其离开。邓特在1840年向清政府提出这种要求纯属耍流氓,当然遭到拒绝。几个行商在官府压力下,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恳求邓特跟他们去一趟官府,也没有成功。

到了第七天,也就是3月24日,林则徐终于下了最大决心,下令封锁各国商馆,撤走仆役,停止食物供应。同时暂停广州的所有对外贸易。警告各国商人,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到他们交出鸦片为止。

封锁商馆之后的第三天,英国的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获准进入商馆。义律跟商人们商量,最后决定交出全部鸦片。3月28日,义律给林则徐写信,表示经过统计,各国商人手中共有鸦片20283箱,将全部交出。

两万箱鸦片是个庞大的数量,超过了200万斤,相当于输入中国一年鸦片数量的约60。

林则徐收到义律的信件,当即就下令恢复了给商馆的食物供应。第一批鸦片上缴以后,又恢复了仆役服务。47天后,两万箱鸦片都已上交。然后,林则徐就解除了商馆封锁,广州贸易也予以恢复。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6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加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在英国等国家动用国家力量支持毒品和奴隶贩运的时候,中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动用国家力量打击跨国毒品犯罪的国家,公开销毁的毒品数量创造了历史纪录,这是中国的荣耀。100多年后的1987年,联合国召开会议,宣布将虎门销烟结束的这天——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在这中间有一个小的插曲,就是林则徐在最初要求外商写的保证书里边有“人即正法”的用词,但当时清朝对贩卖鸦片的最高刑罚是“绞监候”,也就是判处绞刑,但并不立刻执行,等到每年秋天集体处决犯人的时候,由皇帝勾决,然后再处死。这个条款与“人即正法”相矛盾。林则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封锁商馆期间,就给道光皇帝上奏请求修改法律。在法律修改之前,林则徐就没有再让外商上交保证书,而是在没收全部鸦片以后就将所有外商都释放了。

道光收到林则徐的请求后,下令军机处拟定法律修改方案。6月23日,道光皇帝正式批准军机处提交的法律修改条陈,将贩卖鸦片主犯的最高刑罚从“绞监候”改为“斩立决”。这就与“人即正法”不再矛盾。修法程序走完,林则徐再让外商根据新的法律上交了保证书。

从这个插曲可以看出,林则徐在处理禁烟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尽量避免在处理过程中被英国人抓住把柄。他没有拿出钦差大臣的派头来胡乱下达强硬指令,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清王朝对外商很讲法制,对外商的合法权益保护得很好。林则徐有足够的线索相信有大量外商卷入了鸦片贸易,他使用围困商馆的做法,类似于对涉嫌贩毒的犯罪嫌疑人采取行政拘留措施,而且不是抓捕下狱的拘留,只不过是让外商们待在商馆中别动。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暂时性的强制措施,限制其人身自由以获得进一步的信息或证据。贩运毒品这种重罪的犯罪嫌疑人,即使在英国本土也不会获得更好的待遇。

在商馆中软性拘留四天以后,商人们坦白交代了贩毒的罪行,又交出了两万多箱鸦片,可谓人赃俱获、铁证如山。按照大清的法律,贩毒主犯绞监候,从犯也有流放充军的处罚。但林则徐却在拿到证据以后,认为这可以算是“自首”的从宽情节,将所有犯罪分子全部释放,唯一的人身处罚是宣布将其中罪行最严重的16个人驱逐出境,不准再进入中国;又让所有犯罪分子出具保证书,保证下不为例,这个事情就算完了。200多万斤的毒品,人赃俱获,竟然未抓捕一个犯罪分子,简直是不能再从宽了。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的大一统王朝总是倾向于对外国人宽大处理,给予特殊待遇。这是陆权帝国的特点决定的:内部经济结构完整,对外围国家主要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在意经济上的得失。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对在华犯罪的外国人能宽免就尽量宽免。

尽管林则徐如此小心谨慎,他还是低估了殖民者厚颜无耻的程度。战争终于还是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