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抱病(1)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采桑子》
康熙十二年是纳兰容若的一个坎。
亦是在此年,大时代背景下的清帝国,经历着风云巨变。容若的同龄人康熙皇帝下达了裁撤三藩的诏令。明珠审时度势,因为和皇帝站在了裁撤三藩的同一条战线上,等同于抓住了机遇,成了康熙皇帝极其信任的人。多事之秋,明珠更加忙碌。容若却因为连续参加了乡试和会试,体力不支,病倒了。
清代的考试,从乡试到殿试都极为考验人的体力。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王子安》中,曾经这样描写清代学子参加乡试的情景:
“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这很形象地描绘了清代学子从考场出来时的样子:精神委顿,神思恍惚,跟病鸟差不多。当时乡试考核极为严格,光入场检查就需要一天多。考场称为“号舍”,一间考场的面积只有1.2平方米。空间狭小,考生们却要在这里熬九天六夜,精神自然高度紧张,心智极度劳累,加上环境闭塞,内心孤独引发焦虑,堪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考验。没有相当的体魄,还真就难全程熬下来。
纳兰容若的体质比较弱,完成乡试后又于来年二月参加了礼部的会试,接二连三劳心劳力,身体免疫力下降,最终导致风寒两邪乘虚而入,考完会试不久就患了寒疾,把殿试耽误了。
寒疾是因感染寒邪所致的疾病。这种疾病跟免疫力下降有很大关系,发病时,其人面色苍白,会出现畏寒、发热、头痛、身痛、呕吐、脘腹疼痛等症状。明珠是朝中重臣,有钱,有人脉。嫡子身患重病,他自然不惜重金,延请最好的医生千方百计为儿子医治,纳兰容若总算死里逃生,保住了性命。经历生死劫后,容若极其虚弱,家里虽然营养品众多,他还是留下了寒疾的病根。
躺在病床上,容若长吁短叹,于暗夜中写出了很多伤情的词,比如这首《虞美人》:
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词中写到黄昏时分,因为患病,容若的心情极为糟糕,看着炉子上煮沸的汤药,听着城头传来的号角声,勉强坐起,斜倚在床头,遗憾与病痛交加,不由得思绪飘远。他为命运悲伤,被感情挫败,也为未知忧心。
昏昏沉沉,黯淡无光,容若日日忧伤,夜色到来时尤甚。烛光在幽暗的暮色里摇曳,将容若的愁容拉长。快要烧尽的熏香的袅袅青烟中,懊恼聚集心头,他的泪水如同小溪在脸庞上流淌。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事业与感情都遭挫败,已经足够悲伤,岂能阻挡汹涌的情感激荡?
日间百无聊赖,他便望着窗外的桃花出神。眼前明明春光摇曳,美好无比,他却觉得一切失去了情致,虽惆怅无比,却有了填词写诗的欲望。他喃喃吟诵,发出了“桃花羞作无情死”的感叹。其实哪里是桃花无情,不过是看花的人内心出了问题罢了。
纳兰容若觉得自己太不幸了,这种情绪甚至影响了他的睡眠。他经常似睡非睡。夜凉如水,月光照在院中的红豆蔻上,红豆蔻开得极为艳丽。但是不知从什么地方,隐隐地似乎有吹箫的声音传来,朦胧中,他又写下了《鬓云松令》: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物是人非,容若伤痛之余,追忆起青梅竹马之时,暗暗自语若有表妹在,定然不会孤单至此。这般情感的苦涩加上科考功败垂成,理想夭折,寒疾加身,人生真是跌落低谷了。容若越想越沮丧,最后因为烦恼,睡意全无,通宵失眠。
这一年和他一起参加考试的韩菼成了状元,曹寅虽然落第,也依靠家里的关系做了康熙皇帝的侍卫。想到自己拜在名师门下,熟读四书五经,寒窗苦熬十几年,原本考中进士十拿九稳,却在殿试时掉了链子,不由得长吁短叹,懊恼到失魂落魄。
想到同窗好友们金榜题名之时,着新袍,帽簪花,在樱桃宴上酬唱交流,荣耀无比的样子,他又遗憾又羡慕。原本这份荣耀也属于他,可命运却让他错失了。
正在容若沮丧无比的时候,门外侍从来报,说他的座师徐乾学送礼物来了。容若接过礼物打开一看,竟是当季樱桃,不由得又惊又喜!老师的意思很明显,这是在勉励他,要他通达乐观,三年之后樱桃宴上,虚席以待,他绝对不会再缺席。
容若心中释然不少,觉得有暖意在心间流淌。卷土重来未可知,再等三年又何妨?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临江仙·谢饷樱桃》回赠老师:
绿叶成阴春尽也,守宫偏护星星。留将颜色慰多情。分明千点泪,贮作玉壶冰。
独卧文园方病渴,强拈红豆酬卿。感卿珍重报流莺。惜花须自爱,休只为花疼。
容若以杜牧的经历自比。杜牧曾经遇到一位美少女,却未能和这个女孩结为夫妻,非常遗憾。如今,容若的遗憾与之不差分毫。他对老师的爱护极为感恩,于是他强忍着身体不适,吃了几颗樱桃,表达对老师的敬重。
春天离去,夏天到来。天气热起来,容若身体大好。此年五月,他亲自到老师徐乾学府上致谢,顺便请教学问。在这里他和老师深入交流,并把殿试挫折的失落转移到了认真做学问上。他向老师吐槽,自己在阅读古代典籍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儒家经典的注释本存在传抄的谬误,很想进行纠正。
这引起了徐乾学的兴趣。作为一个藏书家,徐乾学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已经对这个选题进行了研究。学生有这个想法,让他极为兴奋。当时很多知识分子想出版自己的专著,却苦于经费不足和事务繁杂静不下心来,徐乾学亦是如此。想到他的学生纳兰容若是一个有财力、有品德,也有才华的年轻人,加上现在容若因为生病没有入职,正好可以做学问,于是就提议让容若试着编纂一套阐释经义的学术专著。
这就是后来的《通志堂经解》。
容若听后,想自己学问已成,却阴差阳错,不能侍奉天子,倒不如著书立说,于是欣然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