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科场抱病(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纳兰容若词传本章字数:2022

关于《通志堂经解》的著作权是徐乾学还是纳兰容若的,一直都存在着极大分歧。很多人认为二十来岁的容若就编纂出这样一部巨著,根本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当时出版需要资金,容若出钱,自然要用他的书房“通志堂”冠名,实际上他是直接拿了老师的作品,自己作了一个序言而已。

更为奇异的是连乾隆皇帝也认为这套书不是纳兰容若编纂的。他竟然认为容若当时只有十六岁,无法担当重任,署其名纯粹就是徐乾学取悦明珠之举。但事实上此年容若已经二十岁。所以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坚定地认为:“然则《通志堂经解》一书,或不尽为徐氏代刻之,百年公论,后世自有知者。”

的确,作为容若的老师,这套书徐乾学参与其中,是事实。但自古以来编纂这样的大型书籍,都不是一人完成。容若也在序言中写明,编纂过程中用到的一百四十多种藏书资料,就来自自己的老师徐乾学,并且老师在将这些资料交给他的时候,非常欣慰。

同时他也注明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朋友家里藏的经解抄本都有很多谬误。所以,也可从中看出,这套书的另一部分文献资料来自容若的其他朋友。这也间接说明,纳兰容若极有可能是这套书的总编。

其实,虽然出身贵族,纳兰容若的才学一点也不虚假。他和父亲明珠都极爱藏书,并且家里也有财力购置藏书。对于治学,容若有着严谨的态度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重视研读前人的经典,但不盲从,认为“至宋诸儒,各自为传,或不取传统,专以经解经,或以传为案,以经为断,或以传有乖谬,则弃而信经,往往用意太过,不能得是非之公”。

尊重、质疑、创新、思索、探究……《通志堂经解》经由这样一位青年之手问世,一点也不奇怪。

《通志堂经解》又称《宋元经解》,是清代最早的阐释儒家经义的丛书,收录了先秦、唐、宋、元、明时期的经解共一百四十六种。其中纳兰容若自撰两种。这套书自康熙十二年开始刊刻,至康熙十九年主体部分才完工,后来又经历了校对和修正,直到康熙三十一年才以全貌面世,共计一千八百六十卷。

这套书出版后,非常畅销。从内阁武英殿到厂肆书籍铺,一版再版,很多人都以拥有这样一套书为幸。甚至连后来的乾隆皇帝也高度评价这套书,认为“是书荟萃诸家,典瞻赅博,实足以表彰六经”。

诚心付出心力、精力、时间的东西,往往物有所值。

试想当时正好有这样一份工作摆在沮丧的纳兰容若面前,他一定是铆足了劲,想要其达到完美,甚至梦想其具备足够流芳百世的学术价值。如此也是一种人生补偿。

问人生、头白京国,算来何事消得。不如罨画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

人不识,且笑煮,鲈鱼趁著莼丝碧。无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轮驿骑,断雁西风急。

英雄辈,事业东西南北。临风因甚成泣。酬知有愿频挥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须信道、诸公衮衮皆虚掷。年来踪迹。有多少雄心,几番恶梦,泪点霜华织。

——《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就在纳兰容若经由徐乾学引导,才学精进,研读经解,著书立说,重新找回人生定位的时候,徐乾学却遭遇了仕途的变故。他与蔡启僔作为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遗漏了汉军旗考生的副卷而被治罪。

虽然徐乾学圣眷恩厚,很得康熙器重,但因为科举考试涉及国家根本,这个污点很快就被扒出来,并且呈送到了康熙的御案上。等考试结束,皇上给徐乾学和蔡启僔的惩处意见也下来了:降级外调,出京修炼。

贬黜之事,在文人的仕宦生涯中是家常便饭。他们饱读诗书,早就十分清楚,伴君如伴虎,保命比荣华重要。文人对待人生际遇中的挫折,接受起来总是有着他人无法理解的惆怅,同时也有着他人无法理解的干脆。

但纳兰容若却因为第一次郑重地经历离别而很感伤。此时已经是深秋,万物开始凋零,更为离别添了一层悲伤。他准备了丰盛的酒宴为两位老师送别,并且写诗填词,作为劝慰。

在这件事情上,蔡启僔的反应显得更为激烈一些,他直接选择了辞职回家。在《摸鱼儿·送座主德清蔡先生》这首词中,纳兰容若综合考虑到这一点,字里行间都在遗憾老师才华埋没,一辈子的精力都耗费在国家大事上,此时离去,远遁水乡,着一身蓑笠,驾一叶扁舟归隐,也许别有洞天,以此劝慰老师。然而这种意愿,有谁能说不是容若同样渴望拥有的?

令纳兰容若更感伤的是徐乾学的离开。从学术到私交,他都觉得自己即将送别的不只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挚友。所以,一直将老师送到了码头,他还不肯止步。而徐乾学也对自己的学生依依不舍,尽心到离别之际还在给容若讲解作诗之道。

二人一路交谈,不知不觉走到大运河边的燃灯塔。而容若边走边按照老师拟定的韵脚,作组诗《秋日送徐建庵座主归江南》四首为老师送别。下引两首:

江枫千里送浮飔,玉佩朝天此暂辞。

黄菊承杯频自覆,青林系马试教骑。

朝端事业留他日,天下文章重往时。

闻道至尊还侧席,柏梁高宴待题诗。

惆怅离筵拂面飔,几人鸾禁有宏辞。

鱼因尺素殷勤剖,马为鄣泥郑重骑。

定省暂应纾远望,行藏端不负清时。

春风好待鸣驺入,不用凄凉录别诗。

这组诗中,既有依依不舍,又有无限遗憾,更有惆怅凄凉,但是也有容若对老师才学和未来的信念。他认为自己的老师只是暂时离开,将来一定还会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