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续娶佳人(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纳兰容若词传本章字数:2620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山花子》

人间纵有三千疾,唯有相思最难医。转眼之间,卢氏已经离开了三年。根据古代的五服制度,妻子离世,丈夫要为其守齐衰之礼,时间为一年。但卢氏已经过世三年了,容若还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更没有纳继室的想法,明珠夫妇很是着急。

康熙十九年的春天来了,明珠开始为儿子续娶做准备。容若想拒绝,但三年之礼,相当于为父母守制,如果再不续娶,就说不过去了,他只好接受现实。此时的桑榆别墅落满了柳絮,随风化作水面浮萍。渌水亭中小荷才露尖尖角,容若回忆曾经与卢氏深情,如同池中荷花,藕断丝连,不能忘记,只有暗地里偷洒泪水。他后悔曾经深情,如果不是深情,此刻便不会再恼怒自己另娶他人,新人不见旧人哭,人生薄情。

容若续娶的女子是官氏,也是一位大家闺秀。这个女孩出身瓜尔佳氏,正黄旗,祖上三代都是清朝重臣。她的父亲是光禄大夫少保、一等公朴尔普。朴尔普当时任职领侍卫内大臣,是容若的顶头上司,与容若的家族称得上门当户对。两家缔结婚约,强强联合,相互扶持,未来可期。

婚前,官氏对容若的情况略有了解,当时纳兰词已经风靡京城。她深知这个男人对亡妻用情极深,在结婚最初她也曾效法卢氏,想要得到丈夫的心。因为用心,新婚宴尔,两个人的感情虽然比不上容若与卢氏,但是举案齐眉,还算融洽。

卢氏生前和容若关系很好,两个人曾经共读《紫钗记》,温柔旖旎,也曾经生死相许,执子之手,共抛莲实,表达爱恋。容若曾经写过一组诗词,记录他们的生活,其中两首是这样的——

挑尽银灯月满阶,立春先绣踏春鞋。

夜深欲睡还无睡,要听檀郎读《紫钗》。

水榭同携唤莫愁,一天凉雨晚来收,

戏将莲菂抛池里,种出花枝是并头。

后一首诗,诗情画意地写了一对小夫妻花前月下,雨后无事,抛莲子为戏的事。当时二人恩爱,戏谑着说,可能会种出并蒂莲来。谁想当年戏言,居然一语成谶,康熙十九年与官氏成婚不久,容若府上的荷花池真就开出了并蒂荷花。

看到并蒂莲花开妩媚,容若大为悲痛,回想起当年事,不由得泪流满面,因而写下了《一丛花·咏并蒂莲》: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睹物思人,容若觉得这两朵并蒂莲,缠绕偎依,随微风而动,犹如一位倾城美人一样,刚刚舞罢一曲《霓裳》,玉佩叮当,含情脉脉。等夕阳西下,微风再起,莲花双双低头,又如同凌波仙子,低语交流,深情不悔。

这种甜蜜,很锥心。这样的亲密相拥,是容若和卢氏曾经经常做的事。容若凝思独立,直到明月升起还不肯离去,他吮吸着夜风送来的荷塘中醉人的清荷香气,更是沉醉。这时候,一双鸳鸯游了过来,栖息并蒂莲下。容若突然幻想,也许这花预示着卢氏和官氏之于自己,就像娥皇、女英之于虞舜一般生死不弃。

这也一度让容若对官氏心存幻想。

所以出门在外,他对官氏也曾思念。康熙二十一年,容若跟从康熙到盛京告祭祖陵,并巡视吉林等地,期间他写下了《菩萨蛮》: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词中写到容若跟随圣驾远在盛京,这里春天来得晚,杨柳刚刚冒芽,非常寒冷。想到北京已经是三春过尽,自己被松花江阻隔,不能回家,因为经常出差,夫妻团圆的时间不多,容若极为怅惘。于是,往事悠悠如同寒冷的江潮,杜鹃啼血怨恨未消,他对自己的亲人更为思念。

但这样的政治婚姻,是容若期待的吗?肯定不是。而官氏也有独立的人格,她又能够按照卢氏的风格侍奉容若多久?这注定了他们的感情最终不能朝着岁月静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可以预想,随着二人对彼此的了解加深,生活琐事上的分歧和家族利益的纠葛越来越多,二人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看容若写的这首《点绛唇》: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卢氏曾经说和容若的感情如同天上的月亮,但这首词中他认为同样的蛾眉月,下弦月比不上上弦月。所以时间久了,他感到了夫妻生活不能心有灵犀的苦闷,并且整夜失眠。他看着白色墙壁上月色的光辉,竹影在窗前摇曳,只好把一肚子的相思都给了月影下的孤独。

在容若写给好友严绳孙的信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蛛丝马迹:

弟胸中块磊,非酒可浇,庶几得慧心人以晤言消之而已。沦落之余,久欲葬身柔乡,不知得如鄙人之愿否耳。

这几句话大体意思是说,兄弟的心中如同压着块大石头,不是酒能浇开的,希望能得到一个蕙质兰心的人,希望能终老温柔乡,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如愿。

可以看出,容若当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婚姻也极其枯燥乏味,心中极为不快乐,想要解脱。他希望得到一位红颜知己,让自己空洞的内心丰润起来。

更让人大惑不解的是,在容若的墓志铭上,这位官氏也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朴尔普”三字被刮掉了,既没有封号,也没有记录在册的详细资料。后来,有人猜测可能是官氏家族获罪,也可能是容若去世的时候,官氏还很年轻,另嫁他人,地位尴尬,才被抹去了存在。

真相无人可知,只能留待未来有新的历史资料出现时再去解密。我们唯一可知的是容若生前与官氏的关系不如卢氏,但也没有和她相互嫌弃。

康熙二十年秋天,顾贞观接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由于事发突然,容若为了让顾贞观尽快赶回去,为其准备了丰厚的丧葬费用,以“麦舟之赠”为顾贞观送行。

“……吾母太孺人之丧,三千里奔讣,而吾哥助之以麦舟。”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做儿子的要在父母生前尽孝,父母去世后为其披麻持服,发丧哭灵,置办祭祀之物,才是全了一生孝义。而容若帮自己做到了。顾贞观因此极为感动,这是家人般的关爱,也是极大的恩情,真是应了古人所言:“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何足论。”

顾贞观临行前的夜里下起雨来,秋雨纷纷,凄冷无比,容若牵挂兄长的行程,竟一夜没睡好。于是,他在这个秋雨之夜写下了著名的《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螿。

入秋以后秋雨绵绵本来是平常事,但是此情此景,容若却认为是大自然体察到了人的心意,濡湿了天地,让送别的气氛更为凄凉。